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年内启动 企业加强创新
2012年05月14日10:4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导读: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年内启动,三国加强经济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日韩“做生意”舍远求近,自贸区能否成为世界经济新引擎?美国积极推行重返亚太战略,自贸区建设能否一帆风顺?中国-东盟自贸区成效显著,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景我们能否也寄以厚望?
中广网北京5月1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历时5年,中日韩投资协定昨天终于在北京正式签署。接下来,经济总量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中日韩三国年内将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这一决定被温家宝总理称为“一个重大战略决定”。同处于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人口占全球的22%,GDP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接近欧盟12万亿美元水平,与北美、欧洲并列为世界三大经济圈。但是东北亚不仅没有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甚至连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都没有。
近年来,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成效显著。三国间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增长超过4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然而数据显示,三国间的互相投资只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与地理位置的邻近相比,三国间的经济互通可以说还隔着重重沟壑。在经济一体化进程方面,中日韩三国的进展不仅明显滞后于欧洲、北美,也远远落后于东盟和拉美。因此,中日韩正式签署的投资协定,以及年内启动的三国间自由贸易区谈判将为亚洲经济一体化打开非常重要的一把锁。对于中日韩来说,这也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和欧美经济衰退的一剂良方。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是我们发现中日韩“做生意”的时候却好像有些舍近求远,瞄着欧美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来做评论。
张建平:首先这是由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它的经济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日韩包括中国目前都属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决定它的生产除了要为本国提供产品之外,同时还要为世界其他主要的消费市场来提供产品,它的模式就是中日韩生产,有的时候是单独生产,有的是联合生产。但是最终消费地主要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而且由于工序分工,也就是我们说的产品内分工模式,中日韩已经形成了非常著名的“东亚生产网络”。日韩和中国之间有大量的加工贸易,也就是说日本和韩国只做现在中高附加值的一些中高端的产品、零部件,它输到中国去从中国加工装置后再出口到欧美市场,这种模式占了很大的贸易比重。所以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这三个国家他们有很多贸易,最终产品出到欧美市场,这种模式实际上就决定了这三个国家之间在贸易方面,特别是在最终产品的这种贸易和投资领域,其实我们潜力很大但还没有挖掘出来,没有自贸区实际上是不利于我们去挖掘这个潜力的。
另外我补充一点,我们这个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慢,大家知道一个自贸区的谈判不仅仅涉及到经济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战略、安全、外交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考虑。在过去十几年当中,两次金融危机已经推进了东北亚或者东亚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但是还是比较慢。中日韩总统东亚自由贸易协定三个关键国家的核心,这次能够迈出关键步伐这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对于昨天签署的中日韩投资协定和接下来的自贸区谈判寄予厚望,认为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御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是中日韩三国的状况是由各自国家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可能面临着经济特点改变的问题,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
张建平:这次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应该说是三个国家的终期目标或者任务,这个谈判要经历一段时间,日韩的国会审批也需要一段时间,等到实施产生效果已经过去应该是几年之后的事情。所以我们讲“舍远求近”是需要时间的过程,它发挥的作用也是要能够抵御未来能够发生的危机或者是经济不利形势。对于这个区域因为大家知道有TPT的问题,在跨太平经济合作伙伴协定当中,日本宣布要加入那个谈判,很多人都觉得TPT可能是不是把日本拉走之后,东亚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受到很大的影响,我想这个是不用特别担心的。因为TPT虽然给中国带来很的的政治冲击和心理冲击,也包括战略上的冲击,但是日韩与中国很难分离了,日韩在最近这两次的危机当中,能够摆脱危机,中国市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日韩对中国的市场依赖度也在越来越大,所以这种经济关系会导致将来日韩和中国必须寻求经济一体化,然后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国内的企业必须加快努力,努力能够在这些行业当中培育我们自己的品牌,拥有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因为日韩在经过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是拥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加快和日韩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能够更多的学习日韩先进的管理经验。我想日韩和中国之间在产业对接、贸易的扩大、投资的增加,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可以发挥日韩的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品牌的优势,也发挥中国市场的优势,劳动力的优势以及我们综合的优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