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3日在北京举行,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专家认为,经济总量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中日韩三国筹建自贸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将推动三边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并加速东北亚乃至东亚一体化进程。
三国优势互补
根据中国外交部9日发表的《中日韩合作(1999—2012)》白皮书,中日韩三国近年来经贸合作成效显著:三国间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增长超过4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韩最大贸易伙伴。
然而,三国间互相投资仅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6%,显然三国经济互通依然不够顺畅。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从战略高度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分工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必将有利于区域内各国的优势互补及资源配置,三国都将从中受益。中日韩经济一体化所提供的高平台,也将提升三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和竞争力。
专家认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后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增强三国间经济相互需求,提升贸易量,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区域内市场,推动三国经济融合,实现三国互利共赢。
机遇大于挑战
目前,日本急需进行产业转移,韩国急于摆脱狭小国内市场的制约,中国产业升级也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专家表示,自贸区建成后,对三国各自国内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中日韩有开辟更大经济发展空间的共同愿望,自贸区将拉动三国经济增长并为各自国内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自贸区的建成会冲击发展滞后、竞争力较差的产业,但同时会给竞争力强的产业带来更大发展机遇。如果能利用建立自贸区这一机遇对落后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将有利于国内产业优化。
中国产业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在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信息技术、精密化工、精密仪器设备、中高端船舶、石化和钢铁产品等高附加值领域处于相对弱势。“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打造高附加值产品而非一味保护,才是中国应对冲击的根本途径。”张建平说。
缓和地区局势
专家表示,自贸区机制的建立将加快中日韩三国商品和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这也是实现东亚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张建平说,现在东北亚没有任何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协定,与其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地位极不相称,中日韩自贸区将成为撬动东北亚和东亚多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杠杆。
事实上,地区合作绝非只涉及经济问题,政治和安全问题也是重要内容。曲星表示,中日韩自贸区将对缓和东北亚局势有重要影响。“德国和法国曾多次发生战争,在煤钢协议签署后开始走向和解与合作。”曲星认为,中日韩自贸区有助于推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徐松 李拯宇 曹欣阳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