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良山体滑坡致18名学生遇难,无疑是双节假期里最让人哀痛的事。天灾无可奈何,人祸却当敲响警钟。之前网友质疑,法定节假日学生怎么还在上课,对此,彝良县教育局局长解释说,“9·7”地震后,学校停课长达20多天,为不耽误学生学习,国庆放假期间学生继续上课。
报道说,被埋的18名学生均为上坝小学学生,上月初地震后,上坝小学校舍严重受损,所以现在将部分学生安排在田头小学解决复课问题。不幸的是,田头小学偏偏又被滑落的山土山石整个压垮掩埋了。设若上坝小学的校舍足够坚固,能抗住5.7级地震,那么也不会有借校复课之事,其中18名三年级、五年级小学生也就不会遭此大难。设若田头小学的选址不在此处,或其校舍足够坚固,这事故是不是也可以避免,或至少不至于如此惨重?
表面上看,田头小学的惨剧是“9·7”地震延伸的后果,是一场“余震”。但这“余震”却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这与“物”(校舍)有关,也与“人”(震后校舍安全检查人员、地质灾害预报人员等)有关。某些自然力或许不可抗拒,但在人力可控的范围内,主管部门、相关单位是不是已经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了呢?灾难过后,反省与批判的职能不应该麻木。
“多难兴邦”,这样说是有前提的,按温家宝总理的说法,在深重灾难后要“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在我看来,“炽热的心”首先应该是一颗懂得反省、勇于纠错的心。要抵达“光明的未来”,得先发现、认识、判定“现在的黑暗”,敢于否定自我,才有可能浴火重生。一次又一次的地震早已证实,我国地震多发地区的校舍普遍很脆弱,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重视教育”的第一条就应该是“重视校舍安全”。
对教育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对孩子幼小生命的守护上。给孩子提供一个坚固的外壳,以抵御自然力的侵袭,这个要求并不算太高。汲取血的教训,让学校的建筑够标准够安全,即便是彝良县这样的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也是应该做到的。
而对孩子生命的守护是没有假期可言的。彝良山体滑坡之前,云南气象台曾特别提醒国庆期间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坍塌等气象灾害,彝良县国土局一领导则表示,此次油房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之前并无预兆。“预兆”是要观察才能得到的,有关部门国庆期间该放假了吧,若无加班工作、细致排查,“预兆”从何而来?最新消息称国土资源部专家组抵达后,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开始加大应急排查力度,要是这工作做在前头,该有多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