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图为2007年7月22日,莫言参加香港书展举行的《阅读香港》名作家讲座系列时发言。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中新网10月31日电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9日刊出评论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被盛传是诺奖的大热门,但此次又与诺奖擦肩而过。分析称,评委一向不做“锦上添花”的事,“雪中送炭”倒是常发生。有评委曾强调:“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村上的本土味越来越淡,也可能是致命伤。
文章摘编如下:
一位是中国作家,一位是日本作家。一位出生于中国山东高密高粱地的农民家庭,一位是日本京都普通教师家庭的孩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当然,他们都是作家,也都写小说!但“可比性”确实不多,偏偏这次,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夕,盛传两人都是夺标的前5名热门人选,才勉强被牵扯在一起。结果当然是莫言胜出,村上却再一次饮恨。
诺奖不爱锦上添花 莫言得奖,当然是实至名归。但村上的落选,也是种难以言喻的遗憾。
记得在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夕,笔者刚好在东京,与几位日本文学教授,还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居酒屋聚首,酒足饭饱之余,难免聊起村上春树得奖的几率。日本文学教授都信心满满认为,村上今年“该拿奖了”!
笔者冷静分析,倒认为,以诺奖评委的惯性与偏好,他们会抗拒把文学奖颁给村上!为什么呢?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单单在日本就卖了400万本,还有《1Q84》,《海边的卡夫卡》也都畅销,还不包括全球数十种语文的翻译本,版税收入,早已让他成为了小富豪。你若去查一查记录,历届文学奖得主,畅销书作家少之又少。评委一向不做“锦上添花”的事,“雪中送炭”倒是常常发生。
村上本土味渐淡化 而且笔者认为,村上的文学,早已脱离日本战后作家如川端康成、远藤周作、三岛、田山花袋等的“阴冷、沉重,悲怆的色调”,他倾向于欧美的轻盈、内蕴、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他曾经坦言,受到卡夫卡、卡波特、大卫塞林格、杰罗姆、冯古内特的影响。有些评委曾经强调:“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村上的本土味越来越淡,大和民族的阴冷、沉重、悲怆感缺乏,也可能是致命伤。
村上在2007年拿了“耶路撒冷文学奖”,亲自到以色列领奖,在致辞时提到了“墙与鸡蛋”的关系,他指出:“如果墙意指权势、体制、暴力、保守、僵化,那么,鸡蛋代表了弱势者、民间、挣扎求存者。”他强调,作为文学作家,他永远选择站在“鸡蛋”这一方!
村上有这样的文学智慧,我们相信,只要他继续努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他要打破这个一再饮恨的“魔咒”,并非不可能。(陈俊安)
作者:陈俊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