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会议历来以交锋激烈、博弈艰难著称,多哈大会亦不例外。在这场大会中,美国、欧盟等几个焦点谈判方的立场尤令人关注。
昨天,美国、欧盟分别举行发布会,重申减排立场不变。对于备受关注的援助资金问题,他们的回答则闪烁其辞。
美减排目标实际为负
“美国如何在未来做更多事情以减少碳排放?”面对记者提问,美国代表团团长乔纳森·潘兴极不耐烦地回答说,“美国已经做了一些承诺,提出了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不过,在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刘滨看来,“美国提出减排17%是基于2005年的基础上,若折算成1990年基年其目标实际为负4%。”
在多哈会议上,发展中国家最想达成的成果包括:京都议定书之外的附件一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在减排目标上与其他议定书之内国家的可比努力;2013—2020年期间对适应和缓解财政交付的清晰路线图;技术转移中知识产权障碍的解决;以及避免发达国家以气候行动为名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冲击的单方面措施。
对此,非政府组织机构第三网络世界悲观地预测,这次会议将确定巴厘路线图双轨制的未来。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很可能产生软弱无力的结果,而《巴厘行动计划》中悬而未决问题也很难真正得到解决。
欧盟减排目标是倒退
欧盟重申支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提出8年的执行时间。关于减排目标,欧盟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拒绝把减排提高到30%。只有当“条件合适时”,才会作出减排30%的承诺。
欧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表示,他们将采用一系列措施以达到2020年20%的减排目标,例如提高能源效率。他话锋一转,“减排也依赖于欧盟以外国家采取的行动。国内方面,我们已经在立法上努力;国际层面,还有待伙伴们的对话讨论,特别是主要经济体。”
对此,刘滨认为,上述目标的提出,表面迎合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但实质上是《京都议定书》的倒退。其中期指标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在1990年水平上减排40%的要求,其目标总合仅相当于减少总排放的11%—19%。其长期目标没有实际行动的保障,显示发达国家缺乏真正减排的诚意。
千亿美元援助资金未决
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欧盟代表团发言人表示,“我们再次重申欧盟将遵守《京都议定书》,承诺向绿色气候基金注入72亿欧元的快速启动资金。”他同时认为,2013年欧盟不会出现资金缺口。
对于2020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目标,他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多哈的讨论能解决,但争取在明年建立一些好项目来解决这个重要问题。
对此,国际发展及人道救援机构乐施会气候变化顾问、政策组组长蒂姆·戈尔表示,由于快速启动资金即将截止,而绿色气候资金还未到位,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底面临气候融资的“财政悬崖”,这是目前来看让人最为担心的问题。发达国家还未对2013—2020年的资金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财政承诺而这正是发展中国家亟需的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对如何实现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金及2012年以后如何交付的问题一直闪烁其辞。
记者观察
中国民间减排努力愈发重要
与低迷的谈判形成反差,不少公益人士的减排热情并未衰减,这同样表现在“中国角”。来自广州大学的李佳仪将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青年在行动”主题边会上演讲,阐述她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中国民间的减排努力正在成为全球减排行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中国代表团一同出现在多哈的还有一个近百人的庞大团体。其中既有非政府组织,也有致力于减排的企业,如中石油集团,还有很多专家学者,他们都是自发而来。
与此同时,民间环境组织“气候行动网络”在大张旗鼓地颁发“化石奖”。一直拒签《京都议定书》的美国“赢得”大多数选票,第一个获得“化石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