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老人眼中的端午节:景淡情更浓
原标题 [平遥古城老人眼中的端午节:景淡情更浓]
新华网太原6月12日电(记者王学涛)虽然端午节没有了雄黄酒、五色线,但家住山西平遥的董培良老人、老伴和97岁的老母亲却感受到了“四世同堂”的浓浓亲情。
平遥古城是中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今年73岁的董培良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40后”的他深刻感受着端午节在当地的变迁,而唯一不变的是孩子们对自家粽子的“依恋”。
“两天前就和老伴儿包起了粽子,我们使劲儿包了120个。孩子们都喜欢吃家乡的风味儿。”董培良说,糯米馅儿配上红枣,趁着刚出锅的时候吃,比超市里卖的香多了。
提起四个孩子,董培良话多了起来。他神采奕奕地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虽然很忙碌,但每年都会带着家属陪他们过一个团圆的端午节。“小儿子在铁路上工作,拿上几个粽子当天晚上坐火车回去上班了。”他心疼地说。
在老人的印象里,以前家里穷,过端午时,父母就从亲戚家借上一两升小米,再搞上两三个红枣,象征性地过一下。而现在,粽子早已不是端午节才能吃上的食品,超市里传统、名贵、养生等粽子应有尽有。
“今年光糯米就买了10多斤的呢。”董培良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或是懒得亲手包粽子。但他觉得,自家包的粽子有独特的风味儿,制作过程也是趣味无穷。
不过,老人觉得遗憾的是,除了吃粽子,一些传统的端午习俗正在淡出视野。
董培良说,农历五月天气炎热,端午节又标志着盛夏的到来,各种传染病容易发生,所以端午节的很多习俗是跟孩子有关的。他回忆说,以前家家户户都会泡雄黄酒,把它点在12岁以下孩子的额头、鼻子、耳朵、手心、脚心上,用来驱蛇避邪。
另外,上学前,家长还会把由红、黄、蓝、绿等各种颜色编织起来的彩线系在孩子们的手腕上,从手腕绕一圈后,再从手背绕一圈,把中指拴住。
“最开始,五色线讲究用100种线编织,"百线"和当地方言"辟邪"同音,就是希望孩子们健健康康地成长。”董培良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习俗已变得很淡。只有家家大门上插着的艾草和热腾腾的粽子,在雨后的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
“端午节列入法定节日后,生命力更强了。全家有机会一起包粽子,出去旅游,过节方式在变,但团圆的意义更浓。”董培良说。
作者:王学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