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0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载《中国除霾毋忘西方痛史》一文,文章指,中国已有必要参考别国的经验,在环境上展开大转型。
文章摘编如下:
2013年入冬以来,中国的霾问题成了亚洲重大新闻。当一个地方的霾害严重,即显示该地方空气质量已亮起了红色警戒灯号。人们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种季节性的短期现象,而要去对空气污染展开积极的作为。
前几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教授麦克尼尔出了一本《太阳底下有新事二十世纪环境史》,该书即指出了近代各国的霾害。
例如伦敦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晚期,伦敦已成了全球最大城市,1900年人口有660万,全伦敦有约百万枝烟囱、几千个蒸汽引擎,这些全都是燃煤。1873年大雾,人们灰茫茫的完全看不到眼前,许多人走路都会走进泰晤士河里。1879至1880的冬天,就有3000人死于肺病;1952年12月4日至10日的大雾即死了4000人。
除了伦敦外,1909年苏格兰格拉斯高一场雾霾死了1063人。由于问题严重,使得英国政府于1956年实施《空气清洁法案》严格管制燃煤,于是1956年后伦敦情况大变。到了1972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减少了90%。这一切都是1952年一场雾霾死了4000人的沉痛代价。
伦敦是全球的“雾都”,而匹兹堡、洛杉矶则是有名的“雾城”。匹兹堡为钢铁城市,洛杉矶则是汽车排气泛滥的城市。1948年,匹兹堡旁边的朵志拉镇由于钢铁及锌工厂废气造成20人死亡,匹兹堡才开始有效地管制空气。洛杉矶是美国最大汽车城市,汽车废气和阳光所造成的“光雾”至为严重。洛杉矶虽自1947年起就有空气管理委员会,但在汽车业的阻挠下,它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不大。
至于空气质量恶化中的地区,如雅典、巴西圣保罗、印度加尔各答、东欧的波兰等的空气污染在追求经济简单成长下,始终未曾改善。然而,日本却出现环境奇迹。日本环境污染在1960年代末达到顶峰,人们当会记得,东京由于空气质量恶劣,生意人一度在街上设置氧气包贩卖机,供呼吸不顺畅的人临时救急之用。但日本政府的经济企划厅、环保署等单位却能透过限制与创新,取缔空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到了1983年,矿业和制造业所使用的能源只有1973年的三分之一;日本汽车制造业也能不断研发,1978年的新型汽车排污率只有1968年型汽车的110%。因此麦克尼尔说,日本乃是战后的环境奇迹,可以与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并论。
在《太阳底下有新事二十世纪环境史》中,麦克尼尔指出,环境的改变乃是一个人类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转型的过程。伦敦本来是个可怕的雾都,一次大雾会死亡4000人,但却可以透过管理,还原为一个干净都市;日本也可以透过管理与创新,在不影响经济成长及生活素质的条件下,使日本更适于居住。
中国的确已有必要参考别国的经验,在环境上展开大转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