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棚改
“一人巷”,三代人“挤”一张炕,满地污水垃圾,房屋低矮破旧,条件简陋、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匮乏、水电气等基本生活条件难保障,甚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这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繁荣景象背后并存着的棚户区的现状。成因复杂,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支援国家建设,“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指导下的历史欠账。
经过发展变迁,目前这些棚户区里居住的多是老弱病残、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各类困难群体挤聚在一起,难以享受到城市人文、商业网络和公共设施带来的高效和便利。棚户区改造成为这些基层困难群众最真实、最迫切的愿望。
中央和各级政府作出了最温暖的回应。2008年,中央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至2012年,全国五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在此基础上,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2013年至2017年五年改造城市棚户区1000万户,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加快棚户区改造既是对民生的回应,更是对现状的挑战。经过了上一轮的改造,现如今需要攻克的都是“硬骨头”,多数地方商业开发价值低,改造难度大。尤其在中西部、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城市和三线企业集中城市,市场运作空间小,配套压力大。
困难千头万绪,资金紧张,拆迁要求各异,政策协调不易。千难万难之下,关键是要把棚户区居民的疾苦与期待放在心上。把握棚户区改造的核心是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棚改不只是安居工程,更是和谐工程,民心工程,是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能有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办法总比困难多。具体操作中,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不少地方注重用社会管理创新化解棚户区改造中的热点问题,充分尊重棚户区居民的意愿、调动群众参与棚户区改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征收和安置等难题的解决。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成都市十一街棚户区、曹家巷棚户区等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改造的标志性工程得以顺利开工。
棚改的实践证明,再多再大的困难,只要政策连着民心,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