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见闻:内地采棉工在新疆“淘金”的日子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23日电 题:内地采棉工在新疆“淘金”的日子
作者 吴云香
有人说,她们是候鸟,夏末来,秋末走;有人说,她们是蜜蜂,从早到晚在棉花地里辛勤劳动;还有人说,她们是“淘金”者,每一年都会从新疆带走无数“真金白银”。
其实,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采棉工;她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新疆;她们从事着同样的一种劳动,拾棉花。
棉花是花儿的一种,但采棉工很少将它看成花儿,所有的采棉工面对棉花时,心中所想的莫不是将它们尽快装进自己的花包。
拾花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要求采棉工将腰弯到90度以上,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近年来,新疆每年种植棉花的面积都在2000万亩左右,以一个采棉工平均可以完成8亩棉花采收任务来计算,新疆每年需要使用的采棉工都在250万人以上,其中一大部分需要从内地各省区引进,这些采棉工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妇女,她们在9月、10月的丰收季节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棉海“淘金”:每年定时来新疆拾花
11月8日,随着第一场雪的融化,气温下降到零度左右,虽然拾花价格已涨到2.5元人民币一公斤,但同来的姐妹中还是有人不再出工,坐等专列回家了。陈月爱却是想也没想,一手拿着馍,一手掂起花袋,照常早早下地。
今年已经46岁的陈月爱是陕西武功县人。10多年前,她在老家和丈夫一起依靠4.5亩地生活,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眼看着两个儿子要上大学,陈月爱决定随同姐妹们来新疆“淘金”。
如今,10年过去了,陈月爱每年8月下旬从陕西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一三0团拾花,每年的11月上旬再回家乡。10年中,陈月爱多次荣获该团“拾花状元”称号。10年里,陈月爱圆了自己的“淘金”梦:用自己的拾花收入,将两个儿子供养到大学毕业;在老家盖起一排新砖房。
陈月爱是内地来新疆“淘金”的上百万采棉工中的一员。
2008年以前,一三0团每年都要引进10000名到15000名采棉工;近年来,由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加上采棉机的大面积使用,使用采棉工的人数也锐减到7000人左右。
但是,这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庞大力量,这是一群守信的“候鸟”。她们每年秋季定时来新疆“淘金”,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依照个人拾花速度的不同,每人收入在6000元至10000元不等。每年从新疆兵团179个团场之一的一三0团“淘”走人民币6000多万元。
棉海结良缘:为了爱情留在棉区
在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三0团九连,生活着一群年轻、漂亮又能干的小媳妇,她们大部分是这个单位的种田能手,还有的到团直企业单位当上了干部和工人。
九连的干部职工都知道,这些漂亮能干的小媳妇,清一色都是当年的拾花妹。
何宝花、张惠等采棉工,祖籍都在甘肃省甘谷县。10多年前,她们从老家来新疆拾花,分别认识了年轻英俊的九连职工张贵生和胡宝玉等,当时,有8个姑娘在九连同时“扎”进了爱河,然后纷纷为了爱情留在了棉区。
如今,这些通过拾花喜结良缘的女青年在一三0团生活的有580多人,她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团场的生活,大多数都成为各项建设事业中的生力军。
棉海有真情:我们明年还来
张志成是一三0团二连的职工。
几年前,刚刚40岁的张志成患上了脑血栓,治愈后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身怀残疾的张志成偏生了一副要强的心,他一心想早日脱贫致富,于是和妻子承包了60亩棉花,田管阶段,夫妻俩还能勉强凑合,秋收时,面对着遍地盛开的棉花,两人就发愁了:这棉花怎么拾?怎么运回来?怎么卖出去?
就在这时,远在河南商丘的老乡刘红伟打来电话,主动提出来新疆兵团帮助他们秋收。
刘红伟前两年曾经帮助张志成采摘过棉花,相隔几千里的两人已经在棉海中结下了深深的友情,现在听说他能来帮助自己,无疑于雪中送炭,张志成高兴极了。
几天后,刘红伟从河南来到新疆,他自告奋勇地承担了帮助张志成扛棉花包的任务,每天都要扛近千公斤的棉花装车、卸车,然后一一过秤。
国庆期间,正是张志成的棉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每天都要请上30多人帮助拾花,那几天,刘红伟不仅帮他扛花装车、卸车,还要帮他过秤,每天都要忙到凌晨2点以后才能上床休息。
秋收结束了,刘红伟帮助张志成收回了15000多公斤棉花,自己也收入了8000多元现金。
11月3日,刘红伟告别张志成一家人准备返回河南,临别时,张志成一再说:“团里政策好,我明年准备再大干一场,秋收时,你可一定再来帮助我。”
刘红伟又憨厚地笑了:“你放心,我一定来,谁让咱们是朋友呢?”
张志成和刘红伟是一三0团成千上万在棉海中结下友情的职工和采棉工中的一对。
明年,一三0团准备种植棉花13.5万亩,其中6万亩决定采用机采棉模式种植,另外还有7.5万亩棉花需要人工收获。
目前,正值大批采棉工返乡,在承包户家门口、在连队路边、汽车站、火车站,随处可见送行的人们,“我们明年还来”几乎成为每一个采棉工告别时必说的话。
棉海的“诱惑”:我们下半生要在新疆度过
今年36岁的邓琼祖籍在四川省射洪县洋溪镇。来新疆前,她和公婆一家依靠几亩山地为生,每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
2006年,一位老乡找到她,告诉她在新疆通过拾花两个月就可以挣回几千块钱。
邓琼和丈夫一商量,将孩子托给婆婆照顾,两人一起来到新疆。这一年,邓琼夫妻通过拾花挣回6000多元钱,比在家乡务农一年的收入还高。
新疆在邓琼夫妇的眼中成为“淘金”宝地。
2007年秋天,邓琼夫妇再次来到新疆,当邓琼被评为“拾花状元”后,当他们再次拿到近7000元现金时,夫妻双方决定留在一三0团。他们在团部共青镇曙光里小区买下两间平房,安下了家,然后将5岁的女儿接了过来。
今年10月,邓琼拉着丈夫再次“冲”进棉田,夫妻二人每天开展拾花竞赛,输方回家负责做饭。常和他们一起拾花的李彩彩说:“这两口太能干了,两人每天都可以挣到300多块钱。”
有人初步估算了一下,今年一个秋季,邓琼夫妇拾花可挣回20000元钱。
有人问邓琼:“以后准备怎么办?”
邓琼乐呵呵地说:“我明年会给丈夫交养老保险,我们不准备回老家了,决定留在新疆过完下半生。”
邓琼是数千名已经留在一三0团准备过完下半生的采棉工之一。
多年来,一三0团一直坚持善待采棉工,对愿意留在一三0团工作生活的采棉工关心有加。对在连队自愿承包土地两年以上的,可以享受同团场职工相同的待遇;子女全部在团场学校入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在一三0团团部和连队随意购买住房。一批优秀的采棉工还纷纷加入职工队伍,成为一三0团的一员。如今,在一三0团17个农业连队以及团部共青镇,都生活着来自内地的采棉工,总人数已超过6000人,已成为团场不可缺少的建设力量。(2011.11.24)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