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论坛 | 在线 | 企业
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 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 网友献策
网友献策:实施东北再造战略 塑造经济区新功能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08日16:58  搜狐新闻留言板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工业基地。同时,东北地区还是中国的粮仓,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的东北地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急需整合和集聚国内外要素,整体推进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东北经济区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是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建设稳定的东北商品粮基地,是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所必需。所以,解决东北发展问题,具有全局意义,需要国家进行总体思考和通盘设计。

  建议国家从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研究东北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将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政策确立为东北地区新的发展战略,并继续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以促进东北经济区的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下面,我们将东北经济区放在21世纪初叶国内外的大背景下分析研究,提出东北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实施“东北再造”战略,推进东北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应当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战略

  以全球视野和依据发挥优势、创造特色的原则来审视,东北经济区在21世纪初叶的振兴,面临加快发展的必然条件和战略性机遇。

  (一)进入21世纪,我国振兴和加快发展东北经济区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振兴和加快发展东北经济区,具有全局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1、在21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优化全国经济发展格局,需要东北经济区做出更大贡献。东北地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蓄的能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内在条件。

  (1)东北经济区再度崛起,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看比2000年翻两番的需要。到2020年,西部大开发仍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经济实力的增长较为有限,很难为拉动全国GDP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单靠东部地区的支撑,而不把东北经济区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很难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2)东北经济区跨越式发展,是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遵循非平衡的发展战略,且取得很大成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集中力量于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率先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由南向北梯次推进,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的迅速崛起;1999年,国家又确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解决东、西部均衡发展和促进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东北经济区由于主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基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东北经济区现在迫切需要再度崛起。现在,东北经济区已开始摆脱困境,并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到2001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的比重已经反弹为9.5%,其中,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1%。吉林省GDP在全国的位次由谷底的21位,回升为2001年的19位。总的来说,东北经济发展态势趋好并有较大发展空间。

  2、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需要。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迎来了“中国制造”、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的新机遇。作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主体的制造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21世纪初叶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历史阶段,制造业就成为这一时期需要继续强化的主导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做出很大贡献,现在仍具有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优势。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器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很大产量和生产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机械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重铸东北制造业优势,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紧迫任务,也是国家以最低的成本建设新兴工业基地的最佳选择

  3、入世后,我国面临重大的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作为具有极其重大战略意义的物资,关系国家安全。尽管我国的粮食现在出现相对过剩,但由于我国的巨大人口基数,确保粮食安全,永远是我国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东北土地资源丰富,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需要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4、基于我国能源安全和其它战略物资安全及开拓商品市场的需要,东北地区应当成为我国对俄罗斯开放的重点地区。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历史上一直是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的地带。远东是俄双头鹰战略的重点之一,朝鲜半岛是美日必争之地,从我国全球战略需要看,从发展中俄、中朝关系需要出发,以及我国实施对俄罗斯重点开放的政策,俄罗斯远东地区又是全球现存的最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因此应该把发展东北、振兴东北作为全国的战略重点。

  5、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窘况,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生态环境。东北经济区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东北亚地区的天然屏障,也对我国东北经济区、华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已批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为我国生态试点省,因此推进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就需要东北经济区环境建设率先推进。

  6、从维护稳定方面看,东北直接关系到全国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东北是全国产业工人的密集区,而且有着与国有企业共存亡的不解之情。因此,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是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既是破解东北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以最低的成本建设新兴工业基地的最佳选择。

  7、加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升我国在东北亚战略地位的重要举措。从地缘政治方面看,东北处于国家的战略后方地位。从近300年特别是近100年的历史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就是“东北兴则中国兴,东北稳则中国稳,东北乱则中国乱”。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东北经济区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作用,对提升国家地位,处理周边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进入21世纪东北经济区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除了全国的共同机遇外,东北经济区面临加快发展的特殊机遇:

  1、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迎来了“中国制造”、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的新机遇。

  我国工业门类40个,制造业占29个。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主体,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带动促进作用强,对国家积累和就业贡献大,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制造业是任何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体现,也是工业化国家的外贸主体。到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造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取代大量初级产品,比重已占到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中国制造业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特别是在21世纪初叶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历史阶段,制造业就成为这一时期需要继续强化的主导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是加工装配业得到高速发展,目前已排在美、日、德之后的世界第4位,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我国制造业总量,只是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更主要的是,作为国民经济“心脏”的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承担着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历史使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发展滞后;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外贸逆差达数百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而消耗大量外汇,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拖累。

  2、党和国家对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很重视。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支持东北经济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的“三支一扶”决策。这给东北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抓住国家倾斜支持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塑造东北经济区新功能,推进跨越式发展。

  3、俄罗斯入世的开放机遇和我国将其作为重点开放国家的政策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定会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及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俄两国在资源和经济技术等方面互补性很强,抓住俄罗斯入世机遇,发展两国间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国家高度重视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工作,从国际政治的大局出发,两国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条约》,郑重承诺“齐心协力支持全球战略均衡和稳定”,推动了我国与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俄罗斯政局日趋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及时做出了“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外经贸部等四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若干意见》,对开拓俄罗斯市场给予了有力政策支持。

  (三)东北经济区现已具备跨越式发展、再度崛起的比较优势和条件

  东北经济区具有的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俄开放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条件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选择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的整体竞争力,东北经济区完全可以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后的第四大经济区。

  1、制造业产业技术基础。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曾经为我国做出很大贡献,现在仍具有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等“基础性技术群体”的优势和产业实力。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器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很大产量和生产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机械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辽宁省的机床占全国的11%,吉林省的汽车占全国的11.5%,黑龙江省的大型火电和水电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3%和50%,东北三省的输变电设备占全国的40%,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因此,重铸东北制造业优势,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紧迫任务。

  2、科教优势。东北经济区内高等学府、科研院校云集,科研力量雄厚,区内的知识储备、智力密度、科技产业等优势比较明显。每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大学生都排在全国第一位。2002年仅吉林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就达到585亿元,为1997年的1.3倍,年均增长48.8%。

  3、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单要拥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还应保持生态质量上的优势。东北经济区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且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耕作。“九五”期间,东北经济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达13.3%,人均粮食产量为628.8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8倍,其中,玉米产量仍占全国的1/4,人均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因此,东北经济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承担着粮食储备及特殊调剂任务,为支援国家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仍需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东北的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大宗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全国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4、交通网络密集。已形成由水陆空立体交通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东北经济区还是沟通东北亚和欧洲之间里程最近的大陆桥的重要中间站和联络点,从图们江口,经我国东北、蒙古、俄罗斯至荷兰鹿特丹,就可以构筑一条新的欧亚大陆桥,东北是这条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

  5、生态优势明显。东北经济区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东北乃至整个东北经济区生态系统的重要天然屏障,也对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东北经济区又是松花江、东辽河、西辽河、鸭绿江等主要河流发源地,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国家已批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为我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因此推进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需要东北经济区环境建设率先推进。

  6、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部。东北经济区与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接壤或邻近,东北经济区作为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对邻近五国的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0%左右。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且具有丰富的经济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密切的内部联系,还与东北亚各国在历史上形成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因此,东北经济区在我国对东北亚开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不可能是整体性的,只能是局部地参与,我国适合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5省2市中,东北三省优势更为突出。东北经济区与邻近5国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其产业结构与这些国家有很大的互补性,扩大开放,加深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就会增强睦邻友好,巩固边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

  (四)东北经济区解决历史沉淀成本,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经过建国以来的发展,东北经济区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成本,并且面临着从计划方式支配资源转变为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和由以资源型产业为特征的老工业基地转变为现代制造业的重大任务。这些重大问题,除了东北经济区的努力外,也需要国家从全局战略角度来解决东北经济区沉淀下来的历史问题。

  1、需要解决沉淀下来的技术改造成本。

  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改造欠账很多,引进外资成效不明显,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落后,缺乏系统改造;如吉林省工业企业的工艺装备只有15%属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60%以上属于七、八十年代水平,还有15%属于五、六十年代水平。另外,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技术研发能力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为提升“东北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2、需要解决沉淀下来的改革成本。

  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以部属、省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载体,这些企业成立时间久、历史问题多、现实情况复杂,体制矛盾突出。其结构调整不仅要进行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更要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集中体现在企业办社会;设备陈旧,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能力差;资源面临枯竭,缺乏后续替代产业;历史上形成的债务多,不良资产比重高;国有经济比重大,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及多年来重型产业结构惯性发展的影响,改造国有企业的市场能力较弱等多方面问题和矛盾。

  3、需要解决沉淀下来的社会稳定成本。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和转移,再就业的压力很大,东北三省下岗职工一度占全国的1/4。而同时社会保险参保面小、覆盖面窄。1999年末,东北共有10821万人口,其中,城市人口4653万人。城市中有权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障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90%的城市人口被排斥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社保的覆盖面过小的最大后果是难以保障最需要保障的脆弱群体的基本生活,给社会稳定留下了阴影。过小的社保覆盖面,难以发挥社会保障作为“经济蓄水池”的经济调节作用。另外,东北经济区还存在着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东北经济区的失业保险在200元以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制的制约,使劳动力结构成为东北经济区结构演进中最滞后的因素。

  4、需要解决沉淀下来的环境成本。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比重大,2001年采掘业和原材料业为重工业64.2%,比全国高14.5个百分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对资源的长期开发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的优势逐渐消失。如辽宁的有色金属、煤炭资源,黑龙江、吉林的石油、木材资源等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天保”工程的实施也导致木材产量大幅下降,资源已无优势可言。这些在“一五”时期和“二五”时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几十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东北经济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实施东北再造战略,塑造东北经济区新功能,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势在可行。国家应从战略全局上,大力推进东北经济区再度辉煌,使其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东北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基本设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特别是在国家倾斜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及俄罗斯申请入世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东北经济区区情优势和特点,提出东北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基本设想。

  (一)战略思想

  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东北经济区的新跨越。

  (二)发展战略

  “东北再造”战略。

  其基本内涵是,抓住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和俄罗斯入世为东北经济区带来的机遇,充分运用国家向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倾斜政策,确立东北经济区发展的新战略及其新定位,推进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结构升级,创造“东北制造”、“绿色东北”、“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对俄开放‘特区’”、“新欧亚大陆桥”的区域新功能,实现东北经济区的新跨越。

  (三)战略定位

  1、“东北制造”——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就是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基地,包含重大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制造业和大规模组装制造业。选择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制造业和大规模组装制造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尽快把东北经济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建设成为中国制造业基地。重大建设项目有: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汽车产业及其汽车零部件基地、机床、航空、造船。

  2、高新产业——光电子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知识储备、智力密度、科技产业等优势比较明显。2002年仅吉林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就达到585亿元,为1997年的1.3倍,年均增长48.8%。东北地区突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光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使之发挥对经济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的先导作用。

  3、“绿色东北”——农产品和绿色产品、中医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现有生态优势,将东北经济区塑造成我国及东北亚地区的生态优良区和生态产业基地(北药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旅游基地、水资源产业基地)。我们要积极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得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支持,共同建设绿色东北亚。现在,我们正在策划“绿色东北亚国际会议”,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我们东北经济区将共同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沙漠化治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共同行动。重大建设项目有:农副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长白山特产基地、北药基地。地区

  4、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在粮食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我们要调整粮食战略思想,就是将粮食主产区的功能转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基地,由储备粮食产量转移到储备粮食生产能力上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单纯靠储备粮将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连续灾年出现的缺口。储备过多则给国家和粮食主产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如果依靠国际粮食贸易弥补灾年出现的缺口,势必受制于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而且是财力所不允许的。我们认为,在东北经济区设立“粮草”、“粮药”轮作的新型“粮食安全基地”,可以兼顾国家粮食安全和减轻由储备粮食过多导致的财政压力,节约粮食安全成本。重大建设项目有:粮草安全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玉米深加工基地。

  5、对俄开放“特区”。就是发挥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的地理优势,抓住俄罗斯申请入世和我国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的机遇,使东北经济区成为我国对俄罗斯开放的前沿地区,特别是成为与俄罗斯战略资源的合作地区。加强区间的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同俄罗斯、特别是其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建立中俄科技产业园区,吸引俄罗斯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光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6、新欧亚大陆桥。就是打通从珲春到蒙古的铁路,使之成为新的欧亚大陆桥。提高东北交通网络化水平。从加快东北经济合作发展考虑,分阶段建设大连——黑河和阿尔山、满洲里——珲春、绥芬河及“东边道”,并实现东北经济区的铁路、公路全面联网。重大建设项目有:东边道铁路。

  三、推进“东北再造”,建议国家加大对东北经济区的继续支持力度

  资源型产业转型、老工业基地改造、农村经济及其粮食主产区结构升级,具有全局意义、宏观意义。地方政府受要素供给的限制,难以有突破性举措。现在需要国家从全国均衡发展的大局,制定整体推进政策,提供综合性的公共资源,才能奏效。

  (一)政策设计的原则

  一是,对资源型产业,特别是资源枯竭型产业及其城市,在产业政策的设计上,要指向资源副产业的深加工,如矿山产业利用矿渣发展建材产业;对资源型产业的职工进行培训,更新其基本技能,以利于转为其他产业;对矿山型城市。给予再造政策,使之重焕生机。

  二是,对于市场约束型产业,如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的产业,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使产品成本上升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要在政策上支持其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产业向国内外的空间转移、并支持其通过技术改造向高端产品发展。

  (二)建议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

  我们建议,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来规划,制定有效的支持政策措施。

  1、给予启动东北战略性政策。

  ——给予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深圳特区、浦东开发、西部大开发等同的综合性大政策。

  2、建立增加东北老工业基地资金投入的政策。

  ——国家设立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基金,用于国有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采取减轻老工业基地财政上缴比例、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土地转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产业结构调整资金。

  ——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资金倾斜政策。对优势企业实行国债资金风险投资政策;用国家资本金建立长期国债基金;降低老工业基地的地方财政资金的配置率和地方转贷比例;允许东北老工业基地发行地方国债。

  ——国家技改政策向东北地区倾斜。对技术改造实行贷款贴息,支持老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在按贷款原则投放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安排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项目。

  3、改善投资环境,深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债转股、兼并破产、技改贴息、封闭贷款、上市等政策,重点向老工业基地倾斜,支持国有企业减负脱困、改组改造。实行国民待遇,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包括对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

  ——加大对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兼并破产核呆政策。

  ——对吸纳下岗职工的企业在税收上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职工自主创业。设立东北各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扶持。

  ——给予职工劳动保障的优惠政策。将辽宁的社保试点扩大到东北三省;对老工业基地先行放开国有股减持限制;对“三条保障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国家加大对老工业基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建立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放政策。

  ——对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给予类似于“特区”的政策,鼓励建立中俄科技产业园区,吸引俄罗斯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发展光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继续推进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使之成为我国面向日本海开放的窗口。

  ——放宽东北地区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的开放领域并提前时间表,使之更好地吸引稀缺生产要素。

  ——在投资、财政、税收、信贷、经贸、工商、劳动、统计等方面,出台促进国内外优势产业向东北老工业基地转移政策。

  ——国家掌握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比如汽车、成套设备、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优先在老工业基地布局。并通过买方信贷、政府采购、国债资金等方式予以支持。

  5、国家制定的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政策应向东北地区倾斜。

  增加中央财政投资和国家发展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提高国家基建投资比重,用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建立煤炭、森工等资源开采型产业退出援助基金,用于退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安置。对林、矿区城市的重大转产和塌陷区予以一定补贴。给予资源条件恶劣、替代产业难以形成的城市人口外迁以资金援助。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除国家出台政策外,在推进步骤上,应选择1—2个城市先行一步。我们认为,长春—吉林市是东北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城市。这里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在东北地区表现具有代表性,又有较好的加工制造业基础,有良好的人才和生态环境优势,比较适合作为试点城市。

  6、制定支持粮食安全基地政策。

  国家建立粮食安全基金,主要用于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建设。对粮食风险基金、粮食出口补贴,国家予以财政支持。

  执 笔 人:刘庶明 李 巍

  参加讨论:谢涌宾 王绍辉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2003年2月10日

  通讯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57号

  联系电话:0431-2766401 8905464

  (搜狐新闻声明:本消息来自网友评论,转载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本消息代表本网站立场或赞同其中的描述、观点)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 相关连接
  • 网友献策:“东北再造”之“绿色东北”(08/08 16:56)
  • 网友献策:“东北再造”之“东北制造”(08/08 16:54)
  • 网友献策:吉林要走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路子(08/08 16:51)
  • 网友献策:我为什么不能为家乡建设出力(08/08 16:46)
  • 网友献策:从山东看辽宁工业旅游的发展问题(08/08 16:42)
  • 网友献策:东北,你何时才能够崛起?(08/08 16:38)
  • 网友献策: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08/08 16:24)
  • 网友献策:谁抛弃了东北?(08/08 16:21)
  • 网友献策:改变农民现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东北(08/07 17:06)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元/条)
    短信内容:
    署    名  
    手    机  
    密    码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精彩相册[男][女]
    活力社员[男][女]
    魅力情人[男][女]
    美女 天若有情
    帅哥 不帅照脸踢
    ·和弦铃声:
    原来的我 挥着翅膀的女孩
    ·疯狂音效:
    On…个头啊 翠花,接电话…
    订阅任何彩信服务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新闻搜索
    关键字:


    三重奖励,百分百中奖!
    ·找老乡尽在激情老乡会
    ·攒魔法袜子拿圣诞礼物
    搜狐彩信最新推荐
    ·[] 眉飞色舞
    ·[] 厉鬼再现
    热门词:圣诞 林忆莲
    精彩订阅
    新闻资讯
    美国正式宣布萨达姆已被捕!

    订阅 焦点新闻,跟踪萨达姆被捕全程



    搜狐商城
    ·影视|中毒(终结骗)
    ·影视|赤裸的艺术
    ·音乐|莫文蔚《X》
    ·书籍|唐僧情史
    ·书籍|1元图书特卖场
    ·书籍|天不亮就分手
    更多...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