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索积分活动  搜狗音乐排行榜
户籍制度改革
点击今日
搜狐首页 >> 新闻中心 >> 点击今日: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排行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日月谈 | 地方 | 在线阅读 | 访谈 | 专题 | 图吧 | 论坛 | 文字版 | 导航 | RSS | 直通车 | 滚动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公安部正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全文][评论]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4亿 立法维权刻不容缓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4亿 立法维权刻不容缓
取消户口界限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资源、能源等实际承受能力,把人口流动问题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劳动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问题,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评论]
人口流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资源、能源等实际承受能力,把人口流动问题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劳动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问题,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评论]
流动人口管理:防控型转变为服务型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由过去的防范控制型管理转变为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服务型管理,建立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时单位管、暂住地社区管、党团员组织管、系统问题部门管、治安问题公安管的工作格局。[全文][评论]
户籍制度改革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曾撰文指出:户籍制度在建立之初并不一定是一项歧视制度,只是实施紧缺生活品配给的手段之一,是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的,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发挥过一定历史作用。[评论]
  说起1958年,很多人都会想起“大跃进”。作为急于求成的乌托邦试验,以失败告终的“大跃进”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这一年确立的另一项制度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跨世纪的“长寿”管理制度。[评论]
严格的户籍管理
  城市与农村以及城市之间都是“隔离”的。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如果想进入城市,只有考学、参军(提干)、招工(或者顶替在城市工作的父辈)等非常有限的几种。而城市之间的户口迁移也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从小城镇迁往大中城市。[评论]
制度设计的三个原因
  首先是经济原因,国家在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所实行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的政策制度。
  第二个原因则是为了稳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有利于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确保共和国的安全。
  第三个原因则是源于毛泽东“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乌托邦梦想,为了更高效地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必须提高全国人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得他们都变为组织的一员。
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公民身份登记,从而证明身份并确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此外,户籍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全文][评论]
 户籍管理制度变化三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
第二阶段,1958~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户籍制度变迁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

1956年、1957年,国家连续颁发4个限制和控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文件。

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详细][评论]
户籍制度改革
   绝大多数相关问题研究者都将户籍制度的弊病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而从总体上降低了生产效率,影响了经济增长;二是通过对农民经济利益的剥夺,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缩小差距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人口的自由迁移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而任何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都会加剧部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文][评论]
外来人口进京一直面临暂住证等各种证件的困惑
外来人口进京一直面临暂住证等各种证件的困惑
从火车站涌出来的外来工抱着希望而来
从火车站涌出来的外来工抱着希望而来
市场经济:要求自由流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已经越来越阻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越来越不利于城市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评论]
户籍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

  其次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但事实上进城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

  再者是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城市务工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及安全感都没有,身份不明工作不稳,城市需求及消费畸形发展。

  此外,现行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住房、消费如购车、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评论]
户籍制度对公民权力的伤害
  我国法律对迁徙自由的限制乃至禁止,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与此相反,市场经济则要求保障人口的自由流动。在宪法上明确写入承认公民有迁徙自由,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全文][评论]
户籍制度引发的社会问题
  户籍藩篱使农民工生存在城市边缘:农民工虽然已经在当地劳动、生活了,却不被承认是当地的社会成员,他们只能以劳动力的资格存在,不能以居民的身份存在,被执法者另眼看待,被看成“二等公民”。[全文][评论]
户籍制度改革
  统一城乡户籍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从户口本上改变公民的户口标签,大家更关注的是要给乡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更有专家指出,此举真正的价值在于改革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会制度。[全文][评论]
尴尬的“含金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教授王太元认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户籍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利益,比如就业、补贴、社会保障等,如果户籍背后这最关键的几项都不存在了,那么户籍的含金量也就微乎其微了。[全文][评论]
改革之难不在户籍本身
  户籍问题的所指,并不在于户籍管理本身。中国户籍制度的独特之处在于依附在户籍之上的各种权利和福利在城乡居民之间的二元安排,这才是不合理之所在。然而,实践已经证明:取消城乡居民的户口差异容易得可以一蹴而就,而使进城农民享受同等的权利和福利却难上加难。[全文][评论]
涉及各方面的社会管理体制问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不是单纯的户口迁移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各方面的社会管理体制问题。如果不从背后的制度逐个改起,希望通过户口管理制度改革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评论]
改革须循序渐进
  应先逐步取消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优惠待遇,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然后才能完全废除现存的户籍管理体制,归还农民宪法所赋予的迁移自由,实行国际通行的登记户口制。
可能对城市造成冲击
   一旦取消对进城农民的户口管制,本来限于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和公共资源将会骤显极度短缺,甚至会对城市带来破坏性冲击。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在城乡收入和福利差距如此巨大、城市化严重滞后的条件下,户籍制度如果立即取消,城乡制度完全一体化,大量人口的涌入必然导致城市陷入混乱和崩溃。这对一些特大城市和传统体制浓重的城市来说是尤为危险的。[全文]
户籍背后的权利和福利
 就业机会
  招工必先查户口;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有不同的要求。那些环境较好、技术性较强、待遇较高的工种,往往必须从事持有本市镇正式户口者中选择。[详细]
 受教育机会
  农家子弟一般只能在附近村庄上学,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质量普遍偏低,而中心城市的学校,情况要好得多。[详细][评论]
 社会保险
  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在目前中国也仍是地区性的,对于城市低收入人口,包括新迁移人口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丧失获取收入的能力,其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却仅仅限于本地户口的当地人享有。[详细][评论]
 房屋所有
  外地人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与本地人一样纳税,但他们在北京安家购房时却受到户口问题的困扰。[详细][评论]
 公用设施
  没有城市户口,就很难在城市工作,更难定居下来,因而对公用设施的享用也就极其有限。[详细]
第135期 05-10-27
保守伊朗vs保守美国
  内贾德上台加强了保守派对伊朗政权的控制,从而逆转了上世纪90年代初在伊朗兴起的改革潮流。[详细][评论]
反伪科学打出冤案?
  反对伪科学的战斗中,于光远、何祚庥、郭正谊、司马南4位专家被“那些对手”称为“四大恶人”[详细][评论]
私塾兴起 现代教育遭贬
  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开课。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详细][评论]
全球大流感前夜?
  一个禽流感全球传播的链条已经形成,一种导致数以亿计的禽鸟死亡的致命病毒,正离人类越来越近…[详细][评论]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