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82-1992年是粤语歌曲的鼎盛时期。香港歌坛不仅创造了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三大天皇巨星的辉煌,也给粤语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超强影响力。
当时音乐形式的多样和对主流细分市场的满足,都是现在所无法企及的。沿袭新浪潮电子风格的“达明一派”迷离妖娆,文艺气息浓郁,摇滚乐随着Beyond等的成长,在香港找到了一条走流行旋律路线的生存之道;载歌载舞的草蜢、中西合璧的林子祥、书卷气浓郁的黄凯芹、演绎都市情感的林忆莲…[详细] |
|
|
|
|
|
|
|
|
|
|
|
|
|
|
|
|
|
上世纪90年代,由于谭张梅三大巨星引退,留下了王座真空。
在争夺香港歌坛霸主的过程中,张学友在歌艺上相对突出,却始终遭刘德华、黎明、郭富城的阻击,四人均衡演艺实力旗鼓相当并驾齐驱,经某媒体戏称为“四大天王”后,这四分天下的舆论格局一直未被打破。
|
|
|
|
|
|
|
|
|
四大天王时代是粤语歌坛最后的光彩,也是商业故技遭遇市场变化的困兽之斗。四大天王在偶像化包装上的倾注远远大于在音乐上的投入,以过多的外在元素诱引着市场的审美疲劳。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十年里,原籍北京的女歌手王菲,完成了从无名之辈到天后歌手的跨越,也完成了粤语到国语的回归,更完结了粤语歌坛塑造歌坛至尊的情结。[详细] |
|
|
|
|
|
|
|
|
|
|
惨淡景致 |
进入21世纪,音乐复制与传递的便捷,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音乐销售模式。粤语歌曲上一次所受的冲击可算作市场变化,而面对这场全球性行业寒流,只能感叹世事弄人。音乐销售颓势削弱了本土原创的数量和质量,1989年张国荣可以连出4张专辑张张热卖,如今香港一线歌手维持一年一张新碟已算成绩斐然。[详细] |
|
|
|
|
|
|
|
|
|
|
闽南语歌曲的复兴 |
一直以为两岸三地的华语流行音乐,要数台湾最高。无论是民歌运动,还是以罗大佑、苏芮为代表的黑色狂潮,
乃至台语歌曲的复兴…[详细] |
|
|
|
阴盛阳衰 |
台湾流行音乐鼎盛时期的特征是女歌手千姿百态,在民歌时代的表现甚至是阴盛阳衰的。风骚于金韵奖的纯情女子占大多数,论唱功有齐豫水准的也属凤毛麟角。[详细] |
|
|
|
|
|
|
|
|
结束语: 鼎盛时期的台湾流行音乐完全是个人化的,它不是“晚会歌曲”,也不是商业社会里的陈词滥调,其间的社会动荡与生活体验包括大量真实的情感体验直抵内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