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世界观策划 No.1762011.10.27

  连年的自然灾害、糟糕的社会保障以及城市与工业文明的巨大吸引力,让蒙古国开始了一场空前的城市化运动。大量的牧民们来到首都乌兰巴托,生活在贫民窟里,贫民窟的居民已占到了首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占到了国家人口总数的1/4。抛开贫民窟的问题不谈,在城市化的狂风巨浪裹胁下,世人正在见证蒙古这个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巨变。[我来评两句]

蒙古牧区正变得越来越不宜居

蒙古的很多游牧民纷纷告别他们熟悉的大草原,来到首都乌兰巴托谋生。大量牧民的迁入让乌兰巴托市人口已经接近全国人口一半。

城市绝不是天堂

就像中国迅速城市化一样,对于进城的牧民来说,城市绝对不是天堂,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东西,通常离他们太远。

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巨变

越来越多的蒙古人选择放弃蓝天白云的游牧生活,而选择城市里的牛马生活,当他们后悔时,已经不能回去。

  
 蒙古牧区正变得越来越不宜居

  由于极端天气和暗淡的前景,蒙古的很多游牧民纷纷告别他们熟悉的大草原,来到首都乌兰巴托谋生。大量牧民的迁入让乌兰巴托市人口已经接近全国人口一半。数十万牧民在乌兰巴托郊区驻扎下来,扎起蒙古包,在乌兰巴托市中心的广场向四面眺望,只见这个草原之都已被蒙古包严严实实地“包围”了起来。[我来说两句]



  灾情让牧民备受打击:牧区生活越来越难 

  2009到2010年的寒冬是30年以来蒙古经历过的最寒冷冬季。近9000户牧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整个畜群冻死或饿死,另外3.3万户失去了一半的牲畜。死亡牲畜达到800万头,占全国牲畜总量近二成,价值2.5亿英镑。许多牧民家庭收到的惟一补偿款是联合国支付的牲畜埋葬费。季旱情使得牧民无法为牲畜囤足够的牧草。之后极端的严寒气候又持续侵扰着这片贫瘠的土地。暴雪以及低至零下50度的气温又使得21000户牧民陷入“粮食危机”。牧区正变得越来越不宜居。

 
  在牧区农村看不到未来 

  在2009年到2010年的灾害过后,奥奇克胡夫妇的350头牲畜只剩下90头。奥奇克胡平静地说,“从那时起,我在农村再也看不到未来,于是决定卖掉剩下的牲畜,到城里开始新的生活。”迁居的主要目的是让子女过上好日子。他们虽然觉得城市生活没多大吸引力,但他们看到了它的优势。农村没有医院和学校,而在乌兰巴托,儿子可以免费看病,阿努卡可以到公立学校上学。人口分布不均使得蒙古城乡发展极不平衡,除了乌兰巴托等大城市,其他地区百姓贫穷而且缺少政府照顾。[详细]

  大批牧民涌入首都乌兰巴托 

  2010年底蒙古国人口为278.0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63%,农村人口占37%,目前城市人口已大幅度超过农村人口。首都乌兰巴托市人口接近全国人口一半。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算,乌兰巴托市为246.8人,而在东部地区只有0.7人,中部地区1人,西部地区0.9人。从2000年起,牧区遭到连续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有些家长想把孩子送入好一些的学校,为此,他们纷纷“游牧”到城市,在市近郊支起蒙古包或盖起简易木板房。站在乌兰巴托市中心的广场向四面眺望,只见这个草原之都已被蒙古包严严实实地“包围”了起来。[详细]

  
 城市绝不是天堂

  就像中国迅速城市化一样,对于进城的牧民来说,城市绝对不是天堂,吸引他们来到这里的东西,通常离他们太远。蒙古国全国1/4人口生活在“棚户区”,这种贫民窟的脏乱差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而相对大多数城市里的穷人来说,城市更像是富人的天堂,他们住别墅,开豪车,跟贫民窟的景象形成天与地的差别。[我来说两句]



   蒙古国全国1/4人口生活在“棚户区” 

  在过去20年间,不断有牧民被迫放弃以前的游牧生活,迁居首都乌兰巴托。如今,在乌兰巴托以北数英里的区域已经崛起一个巨大的“棚户区”,包括许多前牧民在内的70多万人扎堆挤在破旧不堪的蒙古包中。“棚户区”人口已占蒙古全国总人口的1/4。“棚户区”的生活非常贫困,这里没有平整的道路,没有公厕,也没有自来水,更严重的是几百平方公里大的居民区竟然没有上下水道。这种事情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这里犯罪、酗酒、贫困和绝望程度都很高,因此,许多牧民晚上都会锁门。

  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惊人
  乌兰巴托的穷人大多是因气候等原因而失去了牧场的牧民,他们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靠打短工度日,生活处于极端贫穷之中。这个人口膨胀、四处布满了贫民窟的都市的裂痕正变得越来越大。贫富悬殊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着。现在蒙古的经济命脉基本掌握在少数寡头手中。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市场经济初期政府的大官僚和他们的子女。他们开着宝马、丰田等各种豪华车,在一个基础建设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城市中,开始了对现代化的追求,也让那些原本生活在辽阔草原的牧民们,有了新的欲望。

 
  无损市容蒙古“蚁族”:下水道里的蒙古穷人 

  目前,大约有35%的蒙古人的生活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有很多人没有能力负担生活所需的基本食物。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抑郁、酗酒、家庭暴力和犯罪。蒙古的冬天很冷,温度最低能达到零下25摄氏度。因而冬季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来说是一个相当难熬的季节,他们不得不到城市的下水管道系统去生活。酒精中毒在乌兰巴托的穷人和失业者中非常普遍。在冬季气温降至零下40华氏度之后,喝得酩酊大醉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警察巡逻时未能及时发现喝得不省人事的醉鬼,他们会被冻死。[详细]

  
 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巨变

  在城市化的狂风巨浪的裹胁下,世人正在见证蒙古这个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巨变。谁也没有权利让蒙古人固守在他们的草原上,远离都市,永远过着牧羊人的生活,但是城市文明亘古未有的吸引力,以及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让越来越多的蒙古人,放弃蓝天白云的游牧生活,而选择城市里的牛马生活,当他们后悔时,已经不能回去。[我来说两句]



   “老天,我真想念我的马” 

  在前苏联时代,许多工厂倒闭后,成千上万的人离开乌兰巴托,重新回到大草原。但是,“他们放牧的本领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不会饲养牲畜,也不知道如何度过寒冬。”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也不适应城市的竞争。前不久,年轻牧民奥奇克胡携家带口来到乌兰巴托定居。他想买一辆二手车,然后跑出租,他相信会过上好生活。他说:“我们虽然不能在乌兰巴托饲养牲畜,但对抚养我们的孩子来说,它是个好地方。”奥奇克胡对新生活的憧憬没有冲淡自己心里的呼唤:“老天,我真想念我的马。”他的孩子们长大后肯定很难适应游牧生活了,他们可能会更喜欢牛仔裤、可乐、汽车,而不再会是蒙古靴、马奶酒、骏马了。

  被蚕食鲸吞的游牧文明
  近年来,蒙古国依靠矿产业迅速增加政府收入,而传统的畜牧业却在日渐萎靡,大量的牧民被吸引到采矿业及相关行业。这与内蒙古的情况十分相似,在内蒙锡林郭勒草原,几百年来蒙古人沿袭着最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生态恶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更为严重的是内蒙疯狂的采矿业,游牧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巨变。认天为父,认地为母,以狼为图腾,千年的历史沉淀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迅速的消弭。再过多少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可能就只能存留在记忆之中了。[详细]

 
我来说两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