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编者按
    马岛之战是一场具有代表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各种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武器纷纷亮相,对于人类战争史而言,这一场具有不凡的意义。战后,一些源自这场战争的经验甚至引领了和改变了各国的武器设计思路。传统的海权强国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证明了:海权可以支撑国家战略,绝对不可以轻视。[我来说两句][图集][回顾:老兵穷困潦倒有人自杀 英军战争准备效率惊人 信念为武器]
转发到:搜狐微博搜狐微博 开心网开心网 人人人人 白社会白社会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网易微博
马岛战略位置重要 海战决定成败

>>>>>马岛因地理、石油等因素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马岛又是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详细]


>>>>>为什么英国重视海军力量在马岛的应用

    拥有大海军传统的英国对马岛非常重视,而在附近没有海空军基地(只在智利秘密地拥有一座侦查为目的的基地)的特性也决定了英军要依赖海军及海军航空兵作战。从这一方面来讲,英国别无选择。舰船是英军运载作战人员(包括登陆士兵)、补给品的唯一平台,一旦舰队被击溃,则英国无力再与阿根廷争夺马岛。面对表现出色的阿根廷空军,英国海军及海军航空兵以顽强的表现保证了制海权,使得登陆等后续行动成为可能。


>>>>>阿根廷海军放弃出击而失去主动权

    阿根廷方面,在战前曾经大规模扩军备战。在马岛战争前,阿根廷是南美第二大海军强国,曾是一支与巴西海军不相伯仲的南美第二海军,拥有1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万吨级巡洋舰和先进的常规潜艇。然而在马岛之战中,自从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后,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阿根廷海军便采取了龟缩的态势,大多数时候缺乏出击的勇气,间接造成了英国海军横行、阿根廷失去战场主动权的局面。[详细]

马岛之战,高科技武器影响战争走向

>>>>>  高科技元素广泛应用于马岛战争

    马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著名的一场海战。虽然规模远不及一战、二战中那些宏大的海战,但由于导弹、核潜艇等新技术装备投入战场,使这场海战区别于传统海战,它实际上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高科技战争时代来临。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马岛战争之后,高科技广泛应用于战争。制海权在于制空权,制空权在于制电磁权,制电磁权在于制外层空间权。[详细]

>>>>>  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都大大增加

    马岛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双方共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有17种之多),在战场上取得惊人的效果。马岛战争是对精确制导武器的实战检验。由于制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的整个过程,都由精确的制导系统控制,使攻击距离、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远远超过传统火炮,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大增加。同时,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用于控制战区、对海对陆攻击、侦察、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等,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详细]

>>>>>   武器装备巨大进步,战斗更加复杂高效

    武器装备的巨大进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用化、模块化的设计与改装。英国空军为了节省油料,在“胜利”加油机内部加装侦察装备,一机两用,这种灵活性在战争中处处可见。“鹞”本来是攻击机,但在一个星期内就改装为配备AIM-9L“响尾蛇”导弹的战斗机,从而执行防空任务。第二,预警、电子战受到重视。由于缺乏舰队预警能力,“猎迷”的水面搜索雷达也被技术人员装在“海王”直升机上,仅花11天就完成了调试,从而增强了空中预警力量。英军还把“海盗”攻击机上的有源干扰装置拆卸安装在“火神”轰炸机上,后来在轰炸斯坦利机场时,用这些装置对机场上的防空导弹雷达进行了有效的压制干扰。第三,以反舰导弹为代表的远程打击力量登台。阿根廷用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让各界震惊,很多国家由此开始重视此类武器的研发。[详细]

英军在战后总结经验积极发展出新武器

   损伤控制系统与一些细节获得了改进
    马岛战争给各国海军带来了变革:规定不再允许舰艇兵穿高化纤制服,取而代之的是长袖棉衬衣;为了防备被火灼伤,舰上人员在进入战备状态之前都需戴上布帽;损害控制小组都配发了改良的灭火服和装备。许多国家的海军舰艇在设计时都配备了更强大的损害控制系统。此战中,英国空军的空运能力不足,基本无法承担战略运输重任,战后采购美军C-17运输机以弥补。[详细]

    武器系统改良、影响到舰船设计思路
    通过此战,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都加速采购密集阵近防炮等近战武器系统,另外还都研制了改进的干扰物和ECM(电子对抗措施)。在马岛战争中,阿军用飞鱼导弹和炸弹攻击英舰的经验,多年来影响了美英等国海军的训练、战术、着装以及未来舰艇的设计和自卫。而此战之后,大型战舰的上层材料也基本不再使用铝制品,以加强战舰的防护能力、避免二次伤害。[详细]

>>>>>远程舰载机、大型预警机被提上日程

    英国在此次战争中的经验还验证了美国海军自二战以来一直信奉的“纵深防御”原则。白皮书和美海军的总结报告同时指出,此次战争表明英国缺少一个完整的航母舰载机联队(缺乏预警机和远程战斗机),另外还缺近距离防空武器,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损失更多的战舰。今天英国正在建造一支大型常规航母,该航母能够上载一支完整的舰载机联队,其中将包括现代化的预警机。另外英国正计划建造适合全球远征作战的大型两栖攻击舰。[详细]

>>>>>英国根据情况迅速调整和改进了战术

    马岛战争之后,无论是战争双方还是其它一些海军大国,包括美国,都从这场现代化高科技战争中学到了不少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已经影响了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海战的指挥。英国的FOST(海军将官海上训练)计划将受训者放入非常真实的作战场景中,并在场景中融入了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在“谢菲尔德”号沉没后,英国迅速调整和改进了其对付反舰导弹的战术。所以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英国“格洛斯特”号导弹驱逐舰发射两枚海标枪舰空导弹将伊拉克攻击美舰的“蚕”式反舰导弹拦截也就不以为奇了。[详细]

海权不可轻,以海上力量支撑国家战略

>>>>>  海上力量的有效、合理运用至关重要

    2010年,马岛战争整整28年过去后,英国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终于出现在这片阿根廷人魂牵梦萦的海域。战争对国家利益纠纷的裁断是如此斩钉截铁。一方是发展中国家,占有地利;一方是老牌海上强国,海上作战能力强且经验丰富,但长途远征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优势。在装备上,交战双方也是水平接近,英阿两国都有航母(虽然阿根廷未敢使用)。归根结底,马岛战争最大价值在于对大国海洋战略、海军战略的影响。海上力量对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地位,海上力量的有效、合理运用对国家战略的支撑,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详细]

>>>>>  “日不落帝国”光环褪去,英国海军衰弱

    二战后英国海军的衰落,则是造成英军在马岛之战中险象环生、损兵折将的根本原因。英国皇家海军曾经是英国上至国王下至普通老百姓的骄傲,自1588年,英国海军痛歼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确立海上霸权以来,一直到二战结束,英国一直保持它霸主的地位,期间荷兰、法国、德国等力图在海上挑战英国霸权的海军强国无不是以失败而告终,英国最终凭借这些辉煌的胜利被人们冠以“日不落帝国”荣誉称号。但随着“日不落帝国”光环的褪去,英国海军的境况在战后也江河日下,以至于在马岛之战开始前,英国海军最强大的“皇家方舟”号航母于1981年被拆毁,之后英军还有要出售无敌号航母的计划。

>>>>>   英国重视海权,已经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均持一种收缩海外军事力量的路线,大批的军舰被退役封存乃至拆毁,1968年,当时执政的工党政府宣布将完全废弃航母。作为传统海上强国的英国“自废武功”。陆基的空中力量可以覆盖的有效作战半径毕竟有限,对于英国这样缺乏海外军事基地的情况来说,发展航空母舰作为舰队的攻防核心是必然的。作为传统的海洋强国,英国十分重视海权,并且现在也已经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我来说两句
 
  [Ctrl+Enter]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