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思密达”不过是语气助词,是正式场合专用的敬语体

简单说来,“思密达”只是韩语中的语气助词,无实义,表示较为正式语气的陈述终结词尾。其实它的正确发音是“sim-ni-da”,是正式场合专用的敬语体。把它简单理解成汉语中的“啊”、“呀”也勉强可以,不过从严格的语法上讲,这样说是不够准确的。


“思密达”只是敬语体的后结语之一

在“正式场合”专用的敬语体中,根据前缀词和表达意思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后结语。“思密达”只是敬语体的后结语之一,实际情况下,用“思密达”做结语的文章比例并不算频繁。所以,称为思密达是很不严谨的,客观来讲应该是叫尼大体。



朝鲜韩国都常用于正式场合

常用思密达的所谓的正式场合是新闻播报、主持、广播,政府或商业机构的官方公告、以及书面说明等场合。此外,跟不熟悉或敬而远之的对象在正式场合会面时,也可采用该敬语体表示尊重。这是无论朝鲜还是韩国都采用的标准规则。其实,韩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是“yo体”和平语体。除了韩国新闻播报、广播播音或主持之外,生活中很难听到“思密达”。

“思密达”在中国热火朝天,不止是代表朝韩的专属名词

“思密达”到底是如何被中国网友熟知并热情使用的呢?据不完全考证,早在2007年年末,以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及建国初期为题材,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的电影《集结号》中,有一句台词是“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从此,“思密达”被广大中国观众知晓,并在后来的一系列中韩争议事件中广为使用和传播,如今经常被网友用来恶搞和讽刺韩国以及朝鲜所做的有争议的事情。


“思密达”成为中国人搞笑学韩国人讲话的一种符号

“中国人:是女娲创造了这个世界。美国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 中国人:那么,又是谁创造了上帝之前的世界? 美国人:那么,又是谁创造了女娲之前的世界?韩国人惊奇的问道:不是我们韩国人吗?”类似的段子总是不愁市场。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交织确实影响了韩国人的中国观。再加上各种虚虚实实的报道,韩国成了“小偷”、“脸皮厚”、“死要面子”的代名词。于是,“思密达”一词便成为了中国人搞笑的学韩国人讲话的一种符号。

据网友留言介绍,“思密达”真正流行起来, 源于天涯的一位网友在2008年5月抒发的感慨“昨天惊闻福建也属于棒子国了思密达,泪奔,我终于做了一回老外”,此贴的意义就是将“思密达”首现标题,于是引来众多追捧,大家一致觉得在句末加上“思密达”很有趣,于是“思密达”开始流行。2008年12月,百度贴吧中也出现了名为“思密达”的吧。于是“思密达”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朝鲜对于“思密达”的传播功不可没

朝鲜国宝级播音员李春姬因其慷慨激昂的播报语气口吻而著名,她在中国网民中也是极具人气的。朝鲜媒体介绍李春姬时称其“嗓音强劲有魄力,且号召力极强,拥有出众的口才,每当发表声明、讲话时,能让敌人们肝胆俱裂”。 每每朝鲜的重大新闻都是由德高望重的李春姬主播来播报。因为在正式场合,以“思密达”为结尾的语句居多,网友虽然不明白朝语,但句尾频繁出现的“思密达”让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思密达”成了韩国乃至朝鲜的别样代名词,各种恶搞的段子、音视频等层出不穷。在中国网络上,“思密达”被网友使用的频率也很高,成了表达某种情感的叹词或者助词,完全脱离了该词的原本意义。

“思密达”之类的恶搞风盛行说明了什么?

“思密达”恶搞之风一方面说明了中韩民间交流理解程度的欠缺。中韩两国虽然一衣带水,但直到1992年方才建交,彼此的了解程度因媒体的妖魔化报道等原因似乎并不深刻。韩国撰稿人金宰贤曾写道,“如果不身临其境,就很难了解中国,并且,从外边了解的中国和实际的中国不太一样。如同观察西瓜般的,从未接触西瓜的人会猜测果肉颜色接近绿色,但实际上它的颜色却是红色。” 金宰贤说,韩国人对中国的情绪是挺矛盾的。“韩国人普遍比较看好中国的发展,而且韩国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中国,这一处境让韩国警惕。”也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卑感与优越感相互影响,恶化了韩国人的中国观。”


韩国媒体对中国有种受害者的心态

韩国国民对待很多问题的心态都是复杂矛盾的,如韩美牛肉风波,在自尊心问题上不肯让步,在生活中也不乏与现实妥协的理性。韩国不少重量级媒体至今仍有反共和亲美倾向,不了解中国但热衷于负面报道,喜欢看笑话。而且在报道中国时,还经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受害者的心态,总感觉中国在有意欺负韩国。而部分中国媒体抓住这一点特点和民众心理,频频打出“倒韩”民族牌,效果不错,尝到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中国部分不理性网民的推波助澜,让中韩这两个经贸联系密切,一衣带水的邻邦总是显得若即若离,心存隔阂。普通的韩国老百姓并不是都如媒体渲染的那般自大狂妄、小家子气,劲爆挑逗的报道抓人眼球,却让两国百姓的心越走越远。


人们依赖恶搞所带来的快感,但又反感恶搞的重复

从“思密达”、“五道杠”到“杜甫很忙”、“元芳体”再到芙蓉、凤姐、雷政富,网络恶搞文化正在脱离低智商、恶趣味和无聊特征。恶搞对象已经转移到了贪官、社会丑恶现象那里,针对某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恶搞,伤害性在大大降低,自嘲的表面下隐藏着表达的智慧。恶搞文化的价值取向走向正常化,以及恶搞文化的工具化应用,也应了早期有的人对恶搞文化的判断:恶搞文化的狂欢氛围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它早晚会被主流文化同化。现在看来,具有庞大消融能力的主流文化,正在接纳恶搞文化,这种接纳本身也验证了恶搞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在去掉其狂热、邪性、盲从等不良元素后,恶搞文化现出它真实的面孔即——批判。

微博时代,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周期,而恶搞文化的生命周期会持续一周左右,作为新闻事件、文化现象的侧面延伸,恶搞文化会补充一些与事件、现象有关但却被遮蔽的信息,当它的补充功能完成后,自然会进入消退期,随后又会有新的恶搞行为制造又一轮的热点。在网民和媒体的推动下,恶搞文化正在滋养一种”依赖症“,人们依赖恶搞所带来的快感,但又反感恶搞的速朽与重复。恶搞是一个貌似轻松但很沉重的外壳,人们正在试图抛弃它,但抛弃的过程会有些漫长。【详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