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提问:您在报告里讲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还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举措,那么今年您觉得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谢谢总理。
答: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有效规范地发挥作用;还要把财税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包括给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方面有新的举措,给市场助力。
解读:【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杨团】:说明改革是要作为我们的基本原则,深化在我们血液,深化在我们各项工作里,把改革是作为一个基本的我们工作的一种原则和指向去贯彻的。而改革的趋向特别讲明白,是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网记者提问:去年您就提出要打造民生保障的安全网。请问总理,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新的打算?
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应该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要着重继续做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解读:这一块体现了这一届政府最重要的价值观。刚才讲的这个公平,说政府是干嘛的,政府就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要把这个公平贯彻到最根本的、最底线的都要贯彻。这个很明显。政府不能光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是为了老百姓,也是为了公平公正的让每个人都能够有发展的机会,所以这个讲公平、公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央广网记者提问:现在我们看到老百姓对雾霾的抱怨越来越多。我们也注意到,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用了“宣战”这个词,这在以往是没有的。请问总理,“宣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答: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
解读:坦率明快,口语化,而且是把有一些政策和一些老百姓的一些意愿盼望都给用很简洁的话给概括出来,他的语言风格里面有创造。他的叙事风格慢慢已经有了可以看得见的发展,以小见大,从细节然后再引入重大的政策和社会经济问题。语言风格和叙述的风格非常好。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很多香港的民众都认为,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很多人都认为香港竞争优势遭到了很大的弱化,请问总理怎么看香港的发展前景?
答: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央政府也会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并且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内地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专业优势的,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我相信香港同胞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提问:您对新的一年两岸关系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答:两岸关系中重要的内容是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去年两岸人员往来已经突破8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希望继续保持这样一个好势头。两岸还在就ECFA后续协议进行商谈,希望早出成果,造福两岸的民众和有关企业。
解读:对两岸关系很明显的,我们就继续现在这个关系往下走就行了,虽然没有特别具体,拉近两岸关系到底有没有一个更明确的时间表,或者更明确的目标,没有。我们就按现在这个方式往下发展,做好经贸合作,这就很好,现在人民之间互相交往是最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不作为一种定位性的说法,而是用一些事实来做实事。
美联社记者提问:如何评价中美关系的现状,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水平的话,两国面临的障碍有哪些?中方希望美方做出哪些改变?
答:中美的共同利益可以说是远远大于分歧,去年我们双边贸易额达到5200多亿美元,粗略算的话,每一个工作小时,中美之间可能有1亿美元的生意已经做成了。何况我们现在还正在进行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中美合作的潜力巨大,要在增强互补性上多做文章。
渣打银行的分析师曾在报告中如此描述李克强的新政元年:“我们一直怀疑,李克强是否会推动重大改革。然而,我们低估他了,低估了他为推行政策而冒更大经济下行压力风险的决心。”
今年5月,李克强就曾发表感慨:“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
与中国早年的历届政府相比,如今国务院的团队越来越懂得经济。李克强的四位副总理中,就有张高丽、马凯两人有着经济学背景,而汪洋则是曾在地方主推改革的官员——主政广东时,他就以淡化GDP考核著称。
在李克强履新之初,有媒体曾用一句话归纳他的“李克强经济学”——“让中国经济重回市场的轨道。”
开局之年,“简政放权”是李克强和国务院的“当头一炮”。在完成换届的两会上,他就代表国务院许下承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李克强没有强调政府要做什么,而是首先厘清政府不做什么。“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面对中外媒体记者,李克强说要让国人们走出“公章围城” :“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于是,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近 50 个部门,晒出“权力清单”、亮出“权力家底”。有人做了统计:本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到约400项——开局之年已完成了50%的预定目标。
2013年9月29日,同样是值得写入历史的一天:这一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开局之年,上海开始成为“李克强经济学”的试验田。在这片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改善治理的全新尝试集中展开。有人甚至放言,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堪比1979年深圳特区。
2013年3月,新一届政府上任,李克强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调研时明确表示: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建立一个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他认为,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
上海自贸区计划曾招致多部门反对。李克强最终力排众议,使自贸区方案获批。以自贸区的实践来看,从核准到备案的转变,简化了政府办事手续。投资者在4个工作日内就可同步办妥备案证明、营业执照、企业代码和税务登记。这比内地原本的审批时间缩短了近九成。“它将成为李克强总理改革的试金石。”外媒评价道。
一个月前,这个初中女生将一封关于“环保”的亲笔信,交到赴陕考察慰问的李克强手中——这个国家需要一位改革总理,同样也需要一位环保总理。在给女孩的回信中,李克强写道:“如何兼顾发展与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方程’”,“我们正在想办法给这个方程寻找‘最优解’,走绿色发展道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写这封信的时候,雾霾正笼罩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到了决战时刻。14天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刚刚宣布:“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开局之年的很多细节都在证明,李克强和他领导的国务院,将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成为一届“环保政府”。
2013年3月,履新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许下“铁腕治霾”的承诺。他在用行动证明一年前他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所说的话:“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政府要以更大的决心来让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