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代水闸初露端倪(钱汉东摄) |
 | 考古人员在测量石闸 |
本报讯 9月3日,位于本市志丹路延长路交汇处的“志丹苑”元代石闸遗址撩开神秘的面纱。经过市文管会考古部专家9天的紧张挖掘,发现清理出元代建造的石闸立体上半部分,再往下2米深处已探明的由1000多平方米大石板铺成的建筑物不日亦可见庐山真面目。石闸的出土表明元代上海已是繁华的街市,它推翻了一般人认为那时上海还是小渔村的旧说,见证了上海在当时已具有一定的航运规模,这是上海考古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去年5月3日,“志丹苑”建筑工地7米下发现了大石板、铁锭榫、木板、木梁等古代石构建筑,在市、区政府领导及有关专家的精心准备下,遗址于今年8月26日正式开挖,记者先后四次赶赴挖掘现场采访,亲眼目睹了遗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元明时期的砖瓦、青花瓷片、青瓷碗等文物。在遗址东南、西南角地下5米处发现数根粗大的木桩。元代石闸由两块巨大方柱体青石构成,两块青石位于一条南北直线上,间隔680厘米,顶端距地表深150-250厘米,已露出的青石高度330厘米,面宽90厘米,四面规整,棱角分明。两块青石相向面正中各凿出宽28厘米、深17厘米的凹槽,凹槽上下笔直、槽底平整。这样规模巨大、做工考究的古代石闸在全国还没有见到过,它比199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已建成宋辽金遗址博物馆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规模还要大,做工更精致。 去年6月28日,市文管会为确定此处建筑遗址的性质、年代、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特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等专家召开论证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处宋元时期的石构水工建筑遗址,是我国的一项考古大发现。遗址发掘证实了专家们的预见。 据文献记载,此地在吴淞江故道的芦子浦、扈渎垒附近,吴淞江是上海明代以前最主要的河道,直入东海,它对上海兴起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唐以后逐渐淤浅。元代都水监、松江人任仁发受命疏浚吴淞江,他先后于元大德8年(公元1304年)、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疏浚吴淞江下游,并置石闸、木闸数座,以限潮沙。此次发现的石闸可能同任仁发治理吴淞江水系有关。人们可以想象当年此地百舸争流、商贾繁忙的景象,它很可能是当时物资周转中心。 “志丹苑”元代石闸的出土,再次说明上海不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暴发户”,而是拥有悠远历史底蕴和内涵丰富的伟大城市。它的发现对即将建成世界航运中心的上海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特约记者 钱汉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