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连续5个干旱年 大旱更应反思人为因素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9日16:37 来源: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哈尔滨7月9日电 (记者高广志孙英威李国红)自1998年洪水过后,黑龙江省连续经历了5个干旱年。今年这个省更是遭遇到近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虽然目前旱情已有所缓解,但对今年的农业生产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专家分析认为,黑龙江连年大旱有降水少的客观因素,但更应该从人为因素进行反思。
大量湿地被开垦造成“旱上加旱”
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侯百君说,黑龙江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今年入春后,全省降雨持续偏少,3-5月份全省降水量只有约30毫米,比历年同期少5成;春播以来,气温偏高、大风天增多,更使旱情加剧;江河水位普遍处于历史最低,地下水位降深加大,导致灌区渴水。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今年的严重干旱。
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加剧了旱情的发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黑龙江省部分耕地就是先由湿地变成鱼池,鱼池没水再改为耕地的。这个省西部的乌裕尔河、双阳河下游,曾有湿地2.6万平方公里,如今大部分都已退化、消亡,仅剩下扎龙保护区约700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
据省林业厅调查统计,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三江平原湿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500多万公顷,经过半个世纪的大规模农业开发,如今这里耕地面积增加了370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则减少了340万公顷。湿地面积由原来占平原总面积的43%下降至目前的13%。
省湿地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说,湿地是天然的“蓄水池”。正常情况下,河流因干旱水位下降以后,由湿地里的水进行补充,以缓解旱情。现在湿地越来越少,河流来自地表、地下和空气中的补给也就少了,水位下降得更快,无形中加剧了旱情。
灌溉用水无序增加 城市用水缺少规划
降水少固然是黑龙江省旱情严重的直接原因,但人类无节制的扩大用水量,则正在加剧这一恶果。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黑龙江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对大批中低产田进行了连片的“旱改水”开发。据省有关部门统计,从1980年至2000年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从400多万亩迅速上升,最高时达到2600万亩。其中大量水田是不顾当地水资源条件盲目开垦出来的。
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房建说,目前黑龙江省个别流域的水资源早已严重“超载”。记者在地处三江平原的二九一农场调查发现,由于农场大量开发水田,年耗用地下水几乎超过可开采储量的一倍,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截至去年,这个农场的地下水位已由距地表2米降至4米。
今年全省水田播种面积约2000万亩,按照比较节约的标准,一亩水田用水800立方米,用水总量就高达160亿立方米,比全省水库蓄水总量高出一倍。省水利厅一位人士说,一些地方不考虑水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盲目发展水田,人为增加了抗旱难度。
部分城市一些行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哈尔滨市供水部门目前日供水能力仅为107万立方米,缺口超过30万立方米。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区内的小饭店、大小洗浴中心和洗车行有增无减。哈尔滨市水资源办水情科科长郭继中说,正常情况下洗一台车要用水60-80升,但如安装节水设备,则可节水90%。现在全市较大规模的洗车行估计超过300家,但安装节水设备的还不足50家。全市浴池中也有七成以上没有安装节水设施。
加强生态保护 合理使用水资源
面对今年的严重干旱,黑龙江省部分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合理规划农业用水,尽快建立城市用水新机制,同时加强生态保护,谋求治本措施。
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多年的生态破坏不能寄希望于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恢复。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有关部门还应该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否则黑龙江省易出现大旱,更易在大旱之后出现大涝。
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郭春景说,面对水资源的短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黑土地的种植战略。过度开发水田,过度增加水的用量,只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不如用有限的水来维持适当数量的水田,这样整体效益会更好。
目前,省水利厅已经开始着手调整水资源的使用目标。他们制定的《黑龙江省水田灌溉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导向,有进有退地调整水田发展战略。
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供水公司宣传部长陈恩尧提出,经济手段是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没有合理的水价,节约用水就是一句空话。业内人士建议,解决黑龙江省水资源无序利用的问题,仅靠道德层面的呼吁难以见效,必须尽快实现依法治水,通过建立健全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合理用水。(完)(来源:新华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