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为民 杨丽明 3月29日至31日,以色列军队的坦克猛烈炮轰位于拉马拉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官邸,随后进入了该官邸,并使阿拉法特撤退至地下室。巴以冲突的这一最新事态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即使在遥远中国的首都北京,记者也感受到了巴以冲突的火药味。4月1日,巴勒斯坦驻华使馆和以色列驻华使馆便演绎了这样一场激烈的“对抗”。 巴使馆集会声势浩大 由于以军的占领和控制,时下巴勒斯坦人已失去了自由,甚至无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而在巴驻中国大使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4月1日下午,巴勒斯坦驻中国大使馆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声援集会,反对以色列的军事侵略,声援巴勒斯坦的反抗斗争。来自中东阿拉伯国家、亚非穆斯林国家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驻华使馆的上百名的外交官员参加了此次集会。 记者还没进入大使馆,就听到喇叭里播放着沉重的阿拉伯歌曲。据说这是巴勒斯坦民歌,讲述了巴人民为建立自己国家而艰苦斗争的历史。进入会场,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披在人们身上一片片白底黑格子的头巾。当记者向他们问起这有什么特别含意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向演讲台前挂着的阿拉法特的大幅图像,他的头上就戴着这种头巾。据说这种头巾叫做“卡吉亚”,是巴勒斯坦人的特色。此时巴人民身披同样头巾的意思是他们发誓要与他们的领袖一起抗争到底。 “巴勒斯坦人热爱和平,但中东没和平。以色列的侵略仍在继续,巴勒斯坦人仍在流血。”巴勒斯坦大使萨法里尼在演讲时,声音越来越高。他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宣誓:“巴勒斯坦人民决不投降,他们将与阿拉法特一起为巴勒斯坦国的建立而斗争,直到生命的终结。”这时,台下的阿拉伯人激动的情绪难以遏制,一些巴勒斯坦妇女流下了眼泪,而其他人则高喊“以色列能够打死我们,但消灭不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将用我们的生命换来巴勒斯坦的自由”,“阿拉法特永远是我们的领袖”的口号。 萨法里尼说:“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巴勒斯坦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痛苦和屈辱。巴勒斯坦建国是合法的,而以色列的侵略和占领是非法的,是巴以冲突的根源,也是巴勒斯坦人痛苦的根源。”他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反对以色列的侵略”。 台下一位阿拉伯外交官告诉记者,以军现在为所欲为: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杀死巴勒斯坦民众,阿拉法特目前更像是一个以色列的囚犯,而不是一位总统,沙龙的行动已经激起了公愤,必将导致阿拉伯国家的激烈反应。环顾四周,记者看到漂亮的阿拉伯孩子们不知疲倦地举着一幅幅大幅照片,照片上有阿拉法特的头像,有受伤的巴勒斯坦儿童,也有痛哭的巴勒斯坦母亲。在另外一些横幅上,记者看到这样的字样:“阿拉法特永远是巴勒斯坦的合法领导人”,“十万火急,巴勒斯坦人民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巴难民有权回到自己的家园”…… 以公使大谈恐怖主义 同日,以色列驻中国使馆临时代办莫义澜公使约见部分中国媒体记者,阐述以色列对目前中东局势和巴以冲突的立场。 从以使馆发给记者的文字材料和莫义澜公使的讲话可以看出,以色列现在已经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与恐怖主义划上了等号。莫义澜公使对以军围攻阿拉法特在拉马拉的总部是这样解释的:“在过去的5天里,以色列经历了5次自杀炸弹袭击事件,许多以色列家庭成了受害者。从津尼将军(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到达后,以色列就致力于停火。我们还试图与美国副总统切尼合作来实现以巴停火,但我们得到的还是恐怖袭击。我们从巴勒斯坦土地上撤军了,但得到的还是袭击。我们得到的一切回报都是暴力和恐怖袭击。我们认为,中东地区不能给世界作一个消极的榜样,因为如果自杀性爆炸事件在这里获得成功,那么世界其他地方也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这就是以色列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行动的原因。” 莫义澜公使的解释进一步印证了以色列总理沙龙在3月29日宣布将视阿拉法特为“敌人”的讲话。他把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当局称为“一个恐怖主义的政府”,采取的是“恐怖主义的战略”。从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及随后美国进行的反恐怖战争以来,恐怖主义已经成了世界公敌。 尽管一再把阿拉法特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但莫义澜公使仍表示,“期待着阿拉法特能够回到现实中来”,而且,以色列也并不是今后不再把阿拉法特当作谈判的对手。他说:“历史证明,昨天的敌人可以成为今天的政治伙伴,甚至可以成为明天的朋友。”他把2000年9月称作是阿拉法特由“政治伙伴”转变为“敌人”的分界线。是年9月28日,由于以色列总理沙龙进入圣殿山而引发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