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从威胁论到通缩论 中国为什么屡遭非议?
| |
| |
2002年12月25日01:43 人民网
| |
|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围绕中国的各种奇谈怪论也不时被炮制出来,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造危险论”,最近又有人提出“中国输出通缩论”。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西方媒体还曾狂妄预言“香港已死”,而回归后香港繁荣的事实,又使得这家媒体最终作出道歉,承认香港依旧“活力充沛”。最近,“中国输出通缩论”的始作佣者,美国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又不得不公开承认,“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之际,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没有任何道理,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对中国的指责!”不到两个月时间,罗奇就对中国的经济现状做出了天壤之别的评价,前后态度的逆转快得有些令人吃惊。最近几年,中国屡遭非议,对此,该作出反思的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
专家反驳摩根斯坦利报告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存在物价低位运行,但并不能称为通缩。而且,一个国家出现经济问题首先要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姚景源指出,首先该报告的前提就是不存在的。单纯的物价下跌并不能称为通缩。如果物价下跌的同时导致经济衰退或伴随着经济衰退才能称为通缩。但是我国在物价低位运行的同时,经济是高速增长的。而且,中国物价的降幅也保持在1%左右,今年以来物价正在逐季、逐月地回升,所以,不能判定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缩,更不能说“中国输出通缩”。
香港《中银经济月刊》撰文反驳“中国出口世界通缩论”:大摩说法言过其实。推论中国向全球“输出”通缩,这仅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即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极强,却忽视了重要的内在因素,中国之所以逐步变成“世界工厂”,完全是因为全球低通胀/通缩的现实使然。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饱受冲击,开始形成低通胀/通缩的压力。制造业要保住利润,求得生存,只有寻求降低成本,这便凸显了中国的成本优势,导致全球制造业较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
文章指出,中国制造业出口仅占全球总额的5.3%,比重仍小,而且有相当部分是零配件和资本物,把世界通缩的肇因归咎于中国显然是“耸人听闻”。中国还不具备在进口国零售市场订价的能力,中国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压力并不足以左右进口国的整体物价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撰文认为罗奇将中国视作全球通缩火车头的判断不仅缺乏事实依据,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了一些事实。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实际上也是全球通货紧缩的受害者。<<< 中国也是全球通缩受害者胡鞍钢说,罗奇认为中国是全球通货紧缩的火车头,这一判断缺乏事实依据,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了一些事实。比如他认为1996-2002年间,中国在亚洲对美国中国也是全球通缩受害者胡鞍钢说,罗奇认为中国是全球通货紧缩的火车头,这一判断缺乏事实依据,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了一些事实。比如他认为1996-2002年间,中国在亚洲对美国出口增长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0%,由此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经济收缩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额,即便按照美国海关的统计来看也仅占美国GDP总量的1.1%,无法构成美国通货紧缩的原因。我们承认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加大全球生产能力过剩这一能够造成通货紧缩的因素,但不能由此将中国认定为全球通货紧缩的原因,况且中国也是全球通货紧缩的受害者。
背景:史蒂芬·罗奇的“中国输出通缩论”
今年10月,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完成了一份报告,阐述了他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经济政策面临的挑战的看法。
史蒂芬·罗奇《中国因素》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美国通缩乃至全球通缩的一个重要因素,重新平衡是全球经济惟一的出路。中国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全球经济转变中“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罗奇说:“我仍然坚定不移地看好中国的增长前景。不过,我还得承认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通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
12月,大摩首席经济学家认错 重新评价中国经济现状
“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之际,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没有任何道理,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对中国的指责!”不到两个月,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就对中国的经济现状做出了天壤之别的评价,前后态度的逆转快得有些令人吃惊。
罗奇说:“世界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增长不是坏事。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就应考虑更平衡的方式,在出口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刺激内需。中国目前的强劲增长动力来自三个源头:位居全球榜首的惊人的出口增长率,基础设施的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我只是想提醒中国,中国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公正指责。”罗奇在用这样的言论平衡自己发表的《中国因素》中阐述的观点。
史蒂芬·罗奇发表研究报告《停止对中国的抨击》: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大机遇
史蒂芬·罗奇发表研究报告《停止对中国的抨击》称:“世界经济处境艰难。遗憾的是,这也是责难开始之时——人们在寻找造成他们困境的替罪羊。中国被引人注目地当成了替罪羊:不管是被称为全球经济低迷的根源,或被认为是创造就业机会的磁石,中国正日益被与造成世界经济困境的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然而,一切都不能脱离现实,中国经济的过渡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世界发展的最大机遇,而这绝不是一件坏事。”
史蒂芬·罗奇说,他期待着中国过高的40%存款率开始逐渐下降,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西方式的消费观念以及西方制造的商品,这正是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持续的内需急剧增长,成为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购买力的巨大推动力。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之际,对中国的抨击会中断关键的发展过程。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对中国的抨击。
什么是通货紧缩?为什么会出现通货紧缩?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位居世界下游,发展的起点很低。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进行改革开放,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并不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也欢迎任何善意的批评和中肯的建议,但不会接受极少数人恶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需要指出的是,历时15年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举动,它表明了中国进一步走向开放、融入世界的强烈愿望。世贸组织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它不是“铺满鲜花的陷阱”,更不是中国经济崩溃的催化剂。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国情调整政策,和国际接轨,展现了更低的关税、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的魅力。<<<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不是虚假数字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持,而不是虚假的数字。罗斯基因学术上不够严谨,推出了错误的结论。至于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他的文章,就已经出了学术问题的范围了。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要做到GDP数据的百分之百准确是不可能的,但中国目前的GDP数据基本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
客观的分析家还是能比较准确地看待中国的经济统计数字的。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编写报告时,曾直接采用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90年代初,它也曾对中国官方统计数字产生怀疑,对中国的GDP进行调整,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完全运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到了90年代末,随着中国统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世界银行不再对中国官方的数字进行调整,其出版物上的数据也直接采用了中国政府的统计数字。具体的数字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经济学家樊纲:中国经济是虚假繁荣吗?
对于中国统计数据的看法。樊纲举例道:世界银行一九九八年曾对中国统计系统进行过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偏差仅在正负百分之一左右。这个结论却从来没有被西方媒体报道过。
樊纲认为,统计偏差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至于其对经济实际状况的影响要综合地看。关于中国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担忧主要来自地方统计的“水份”问题,但要知道,并非所有地方都想高报,相反有很多人想低报,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和私人企业。樊纲说,中国还有许多无法虚报的数字,如进出口、实际吸收外资、外汇收支、居民储蓄等等。中国居民储蓄每年增长一成多,这钱从哪里来?很可能说明收入增长被低报了。如果不相信中国的GDP数字,可以去查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就可判断中国经济增长是真是假。
背景:“中国崩溃论”和“中国统计数字水分论”
西方国家极少数文人墨客著书立说,质疑中国的经济繁荣。某些西方主流媒体也跟着炒作,说中国的统计数字有水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虚高,中国的繁荣是“虚假的繁荣”,中国的投资环境并非想象的那么好。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必将引发体制崩溃……
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在2000年发表了《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他通过研究中国各省市的经济统计资料,发现这些资料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有不相符合之处,因而提出了对中国统计数字的疑问。西方主流媒体纷纷把他的观点重新炒作起来,在“中国威胁论”并没有产生某些人预期的效果后,他们突然发现,罗斯基的观点符合他们的期望,即“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虚假的”,“中国的经济即将崩溃”。
美国《中国经济》季刊的主编斯塔德维尔在其出版的《中国梦》一书中把中国经济比喻为“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他预言中国将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并警告投资者“不要轻易把亿万美元的投资扔进中国这个无底洞”。
法国的大证券商里昂证券公司发表报告,称中国的债务余额实际上是GDP的1.4倍,为中国政府公布数据的6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控制,最后可能在中国掀起金融危机。该公司甚至声称:“不值得浪费纸张去写那些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家的数字,因为中国各级政府都虚报经济数据,使官方统计数字言过其实。” <<<
“有人看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便炒作‘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将成为扩张主义的国家,仿佛中国一旦强大起来,世界便会大乱,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钱其琛说,把历史上的一些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的所作所为用来和今天的中国来比,认为中国强大了势必要扩张,要威胁邻国,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历史上确实有过在经济快速增长对外扩张的国家,但是不能说所有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都会成为对外扩张的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不会自动带来扩张。首先,对外扩张并不都是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历史上有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都称不上是快速,生产力也比较落后的国家扩张野心反倒很大。还有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倒更可能走上帝国主义扩张之路。其次,经济快速增长也并不必然导致扩张。“由此可见,把经济快速增长和对外扩张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方式联系起来,就可能得出一种片面或者极端的看法。”
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周边国家、地区经济的推动和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负责任的做法有助于遭受危机的国家恢复经济为例,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是阻碍和危害了周边国家的发展,而是给它们带来了新的机遇。钱其琛形象地比喻:“中国经济的繁荣,不是抢了周围国家的饭碗,而是扩充了它们的炉灶,对它们也是有利的。”<<< 龙永图:“中国威胁”不存在 中国经济将更乐观
龙永图强调,越是开放市场,越是经济发展,就对世界经济发展越有保障。他在反驳“中国威胁论”时说:中国经济不断的增长的情况下,国际上有一种“中国威胁论”,“事实上大家知道一个市场开放的国家,不管它的经济如何发展,不管它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它也不会给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因为它的市场是开放的,它的经济越来越发展,市场越来越开放,就越是对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的保障。”
背景:“中国威胁论”
一是所谓“中国经济黑洞论”——中国经济的崛起将形成亚洲区域的经济黑洞,吞噬包括韩国及东南亚在内的同性质经济体,引发第二次亚洲经济危机。
二是“亚洲的中国综合征”——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更强大的经济实体,高增长率是其支柱,加入世贸组织是其标志,成本低、贸易壁垒少和市场广阔是其魅力所在,会把外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吸往中国和东北亚国家。
三是“两怕理论”——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两怕”:一怕国内企业无法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冲击;二怕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经济如虎添翼,构成对东南亚国家的直接威胁。
“中国造危险论”:无中生有 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1999年全球制造业的产值是9万多亿美元,中国的贡献是约5000亿美元(含建筑业),只占5%多一点,而美、日的比重则分别超过20%和15%。中国工业品虽产量大,但品种少,档次低。如中国的钢产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但主要产品是低档次的建筑用材,IT行业和汽车行业用的高档板材仍需大量进口。2000年,中国进口钢铁达97亿美元,出口只有40亿美元。再细看一下,2001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中国企业有11家,但其中没有一家属于真正的制造业。中国的200强外贸企业,74%的出口值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许多大型出口企业只是“世界工厂”的一个加工车间。可见,中国距“制造业的超级大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决非一蹴而就。<<<
背景:“中国造危险论”
美国《商业周刊》刊登了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E·加滕的一篇文章《当一切都是中国制造的时候》上写道:中国是接受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它在20世纪90年代末每年得到外资约400亿美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正在成为制造业的超级大国,这一发展似乎势不可挡。”作者认为,一旦全球经济把中国当作工业生产的生命线,战争、恐怖主义、社会动荡、甚至自然灾害带来的供应中断,都将使世界经济难以承受。
1995年,美国FORTUNE(《财富》)杂志出版一篇以“THE DEATH OF HONGKONG (香港已死)为题的封面专题。事隔6年后是2001年,由FORTUNE主办的第七届财富全球论坛在香港召开,该文作者、FORTUNE编委会编辑LOUIS KRAAR又出现在香港。有记者问香港现在的情况如何?LOUIS KRAAR尴尬地回答:“so far so good (还算不错)。而当年策划该封面专题的编辑总监GEOFFREY COLVIN在回答记者“如果现在《财富》为香港做一个封面专题,你会怎么形容香港 时,COLVIN思考良久,最后的答案是“活力(Vitality)之都 。
梁锦松说,回归后的香港是一国两制已成功落实,并继续肯定香港是国际上的“首位商业枢纽 及“金融财经中心 。中国入世有助于本港的货运发展,香港会成为中国的曼哈顿,即是金融、旅游、资讯、高附加值科技、生化科技、高等教育中心,尤其是中国入世后,出口贸易大增,香港可以成为南中国的物流中心。梁锦松说,香港向世界证明“HONGKONG IS THRIVING (香港繁荣),“HONGKONG IS CERTAINLY NOT DEAD (香港不死)的事实。<<< 2002年的香港又一次绕过险区 再续“不死”的传说
马年香港经济先抑后扬,柳暗花明,开始从“二次衰退”的阴影步出。由于近两季经济脱离负增长,并有较大幅度的反弹,令全年可望实现百分之二的增长,年初灰冷的预期至此一扫而光。而最新一季经济增长升势加速,更令经济界对来年产生良好的预期,并有大手笔投资出现,眼下“瑞雪纷飞”的圣诞气氛,也因此平添了光彩。分析数据显示:香港可望走出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第二次经济低潮。
谜一般的香港,时有出人意表的转机。1998金融风暴,经济深跌至负百分之五,次年则反负为正,正增长百分之三点四;今年风声鹤唳半年后,也展现急速拉升势头,令多路经济专家几次“跌眼镜”要跟随政府的数据调高增长预期。马年香港经济起死回生,主要得益于特区政府短期性挽救经济措施得力,长期性战略措施也开始发挥效应。与金融风暴时顶住压力入市抗鳄,有异曲同工之妙。
声明:人民网“特别策划”稿件,未经特许,任何网站(含已经获得常规新闻转载授权的网站)请勿转载来源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