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火箭点火后尾部喷射出长长的红色火焰,发射场上空响起震天轰鸣,“神舟”三号飞船急速向太空飞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进入太空后,将持续绕地球飞行若干天,进行一系列项目的科学试验。之后飞船返回舱将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在太空飞行,直至完成预定的后续科学试验任务。 三步铺垫载人飞行 提到载人飞船,人们并不陌生。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绕行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篇章。我国进行第三次无人飞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工作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考核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飞船的载人环境,同时进行飞船应用项目的实验。 “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运用的“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连续24次获得成功。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是1992年开始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国在此领域成功迈出的第三步。据有关人士介绍,按照研制计划发射若干艘无人飞船后,将实施载人飞行。 第一步: “神舟”一号创多项第一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此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次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 “神舟”二号技术性能提高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 第三步: “神舟”三号与载人状态一致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研制飞船的科技人员介绍说,它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多种重要生理参数: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 与第二次飞行实验相比,“神舟”三号飞船还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逃逸功能是在飞船的待发和上升段,一旦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的情况,可以发出一个指令,把装载航天员的舱体与火箭分离开来,让航天员得以逃生。逃逸功能的实现,可以由地面发出指令,也可以由飞船自行实施。为了防止飞船判断失误,在火箭正常飞行的情况下给出错误的逃逸指令,在“神舟”二号飞船实验的时候,这个逃逸功能还没有加入。 发射现场的一位老专家认为,载人航天的实施方案一切都是以人的安全性为基点进行设计的。在研制过程中,他们始终把安全和质量放在第一位,运用了许多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智能系统。 本报记者贾中山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