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 |
曾经引发广泛争议而更加举世瞩目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日前取得阶段性成果——由北京城建一公司承担施工的国家大剧院戏剧院分项工程率先完成结构封顶。这是由《北京现代商报》日前报道的一则消息,随后一些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也转载了。与当年大剧院工程立项、竞标、定稿和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相比,这次引起的“动静”要小得多。
国家大剧院之所以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首先是因为其所处位置特殊——天安门西侧人民大会堂后,这一地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红墙林立;其次,该项工程耗资巨大,至少要30亿元人民币;再次,这个由法国机场建筑大师设计的娱乐性场所的造型和结构,中国的建筑专家认为与周边环境不符,建筑结构不合理……由于众多原因,这个难以被确定是长安街边的“珍珠”还是“鸡蛋”的建筑还遭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联名反对。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当年,尽管反对声不断,但是一位名叫贝聿铭的华裔美国建筑师还是将一个玻璃金字塔放在了法国卢浮宫广场,而如今,也是各种意见交织,由法国人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也依旧搭建出了雏形。
国家大剧院是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的,该工程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作为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约13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约5万平方米。为满足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需要,国家大剧院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组成。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舞剧、芭蕾舞,有观众席2500座。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有观众席2000座。戏剧场主要演出京剧、地方戏曲、话剧、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200座。小剧场主要演出实验话剧、小型戏剧,有观众席500座。
国家大剧院的建设按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进行。建筑设计和舞台机械采用国际招标;施工总承包和工程监理采用国内招标。建设工期为3年左右。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历时一年三个月,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参赛,先后有69个方案参加评选。经过专家们的反复筛选、论证,并广泛征求全国和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最终选定了法国巴黎机场公司(ADP)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法国方案。主持设计者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ANDREU)。
根据设计方案,国家大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二十一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中心建筑为独特的椭球体,四面水池环绕,建筑主体与绿化广场、道路水池有机构成一个水上明珠建筑造型,堪称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该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预计2004年竣工。
鸟瞰工地,1是国家大剧院,2是人民大会堂;
从地铁一线天安门西站的西南口一走出地面,就能够看到大剧院工程工地的围墙以及三座主要建筑物——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它们自东向西一字排开。每座建筑物旁有两三台塔吊正在忙碌的工作。
沿着石碑胡同向南走,左侧一直是工地的围墙,在和东绒线胡同交汇处看到了工地的正门。大红铁门的左侧挂着三块牌子,其中一块写着“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右侧是门卫室,有两位身着绿色制服的门卫在值班。门卫介绍说,戏剧院的封顶工程已经结束,建筑物上方悬挂着的庆祝封顶的横幅还没有摘掉。另外两座主体建筑:中间的音乐厅和东边最靠近人民大会堂的歌剧院的封顶工作也会在三月完成。从大红门望进去,三座主体建筑的南侧也有一个“大坑”,门卫说,那是停车场和配套设备区,在它们的北侧也是停车场。
工地里还是很忙碌的,几台塔吊时不常地转动运作,把各种材料送到建筑物上,偶尔能隐约听到工人的喊话声和哨声,大型车辆经门口进进出出。
在石碑胡同的中间与东安福胡同把口的地方有一家小卖部,女老板说,随着剧院各主体建筑的封顶,他们这些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也要搬迁了,从她的小店向西30米以内的旧平房将很快被拆除,以便给剧院的绿地和周围道路的修建腾出土地,有关部门将他们一笔安置费。从工地院墙上的一个窟窿望进入,发现这家小卖部正对的恰好是大剧院北侧的停车场。
不论国家大剧院引发了多少争议,它毕竟是一座造型前卫、新颖的现代化娱乐场所。如同很多事物一样,在刚刚出现时总是会遭到或多或少的非议,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观念的转变,终究会得到认可。国家大剧院也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