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残酷的,更可能是长期的。 转自搜狐 目前上海“非典”病人已有六例,蔓延的可能危险依然存在,防范形势十分严峻。 转自搜狐 一旦出现那样的恶劣局面,一线医务人员“拼”光了,怎么办?要确保打赢这场战争,上海必须有“战略预备队”: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危难时刻,能够承上启下,能够前仆后继,直至胜利那一刻。 转自搜狐 第二梯队,必须一样强大 转自搜狐 同济医院在行动。20多名从各科室抽调出来的骨干力量,组成了这个“2”,尽管他们绝大多数是博士、硕士,可为了保证科学、准确地诊疗“非典”,同济医院还是对他们进行强化再培训。从“非典”的治疗方案,到呼吸机的操作操作要领,再到“非典”研究的最新进展,必须人人烂熟于胸。“第二梯队,要和第一梯队有同样强的战斗力。” 转自搜狐 瑞金医院在行动。医院对整个大内科重点培训,做到人人具备到抗击“非典”第一线战斗的能力。每个一线岗位都明确后备人员,两支十人医疗队整装待命,时刻准备对外支援。医院严格规定,第二梯队成员电话、手机、拷机,一个不能少,全部登记,保证随时参战。 转自搜狐 华山医院在行动。医院集中精兵强将,组成五支医疗队,专请市防治“非典”咨询组专家,讲解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个人防护、消毒隔离、污物处理,“这是对病人负责,也对第二梯队的安全负责。” 转自搜狐 仁济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各大医院的战略预备队都在行动。谁也无法预知会不会爆发更大的疫情,警报彻底解除前,每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 转自搜狐 跨前一步,无异于“舍生向死” 转自搜狐 预备队是必需的,也是直面危险的。对于很多并非呼吸科、传染科的医护人员来说,本来“非典”离他们还有一段距离,意味着安全;而跨前一步,无异于“舍生向死”。害怕吗,退缩吗?可记者在医院见到的是报名者踊跃,听到的是激昂请战书。 转自搜狐 普陀区人民医院按市卫生局要求,八天内建立一个防治“非典”监测治疗点,谁去?动员大会刚结束,自愿报名者把主席台围得水泄不通;新华医院组织医疗队,需要10名医务人员,竟有多达119 人请战;中山医院1000 多人写下决心书,愿意投身任何需要的岗位和场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奉献精神、民族精神,充盈着上海医务人员的每一个细胞。 转自搜狐 竺涵光是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的医生,从医20多年。听说医院要组织预备队,科室里所有人都报了名,可老竺一句“你们有的刚结婚,有的孩子小,还是让我这个没后顾之忧的来吧”,硬是“抢”来了名额。要知道,在这之前,老竺的妻子已经到了抗击“非典”第一线,夫妻齐上阵,万一都倒下了怎么办?老竺回答干脆,“从当医生的头一天起,就没想过当逃兵。我和妻子说,万一都光荣了,那不正是‘不能同生,但求共死’嘛。” 转自搜狐 慎睿哲是瑞金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1999 年才毕业,她主动报名参加“抗击非典青年突击队”,被确定为发热急诊的预备队员。女儿年纪轻轻,却要面对生死的考验,小慎的父母非常担心。小慎的回答是,“我也害怕啊,可我不能违背当初进医学院的誓言。放心吧,我会尽快多学防治‘非典’知识,救护好病人,保护好自己。” 转自搜狐 孙小丰是华山医院干部病房副主任,平时本职工作已经是繁重异常,所以医院组织预备队,起先并没考虑他,可当老孙听说这事后,一连几个拷机,猛追医务处长,一定要参加。忙于事业的他今年41岁,孩子才1岁多,正是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可为了抗击“非典”,他义无返顾。“我是治疗呼吸衰竭的,还在北京302 医院当过7年传染科医生,诊断治疗、自我保护,也许比别人多懂些,国难当头,怎么能当缩头乌龟!” 转自搜狐 …… 转自搜狐 我们落泪,为第一梯队的“奋不顾身”; 转自搜狐 我们感动,为第二梯队的“舍生向死”。 转自搜狐 我们祈祷,第二梯队永无动用那一天。 转自搜狐 作者:本报记者诸巍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