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展默先生认为从30日起72小时内对巴格达外围的共和国卫队进行地面总攻根本不可能。原因很简单,开战已12 天,而美军只随身携带一周的后勤保障。打仗就是打后勤,如果不通过500公里的补给线补足水油粮弹,仗没法打 。至于那种美军应该在全部的补给消耗殆尽之前迅速占领巴格达的观点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巴格达之仗绝非几天十几天可以结束的。
眼下媒体的焦点是美英联军将在何时发起对巴格达的总攻问题,人们的目光都盯在了101师、82师与第3师、陆 战1师如何完成对巴城的合围,以及第4师这支援兵何时到来这一点上。其实殊不知联军对巴格达外围的地面攻 势终于停下来了,关键不在于第4师援兵问题,而是前线的后勤问题:战线在太短的时间内拉得太长,后勤跟不 上了。尽管10万在伊美军有5万在从事后勤保障。尽管拉姆斯菲尔德和弗兰克斯如何嘴硬,一再宣称战争仍在按 计划进行,但是让士兵们连续几天吃不上热饭热菜,无论如何不会在美军的计划之中。第82空降师不得不派 两个旅从29日开始包围第3机步师后方、巴格达以南100英里的纳杰夫市,不惜以巷战拿下纳杰夫保障美军 后勤供应,就是证据。
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个道理弗兰克斯们不可能不懂。上一次海湾战争,按美军的说法,他们差不多把相当于一 座杰克逊市全部生活设施的物资空运到了沙特,连积压在仓库底下几十年早已报废的太阳帽都翻腾出来运到了 最前线,可见准备之充分,甚至可以说充分的有些过头,但仅此一点,也足以说明美军能取得第一次海湾战争 的胜利,自有他的道理。
高强度、大消耗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特点,机械化程度越高,对后勤供应的依赖就越明显。为保证现代作战中的 后勤供应,美军一直在对其后勤体制进行改造,为此组编了专门的后勤部队,以实现所谓的“聚焦式后勤”。 但这一模式并未经过大规模地面战的检验。从几次局部战争看,美军在后勤方面一直存在问题。如在科索沃战 争中,仗打了没几天,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就打光了,只好拆核弹头的巡航导弹来用。由于前几次战争主要打 空军,这类问题即使存在,也可在后方拆东墙补西墙式的解决,不至于影响到前方作战和整个战局的发展。
这回则不同。开战之初,美英陆军不等空中打击的效果出来,就迫不及待地打响了地面战。尤其是第三机步师 单军突进、长途奔袭,三天内就到达了距巴格达80公里处。神则神矣,速则速矣,可惜对战事的神速解决并无 助益。其结果不过是顿兵于坚城之下,攻不能攻,退不能退,数万兵丁,人吃马喂,粮、弹、水、油一样也不 能少,日耗量数千吨,不过给美军增加了一条拖长的供应线而已。尽管已有5万兵力负责后勤,400多公里的交 通线上跑着7000辆车,但在伊军的骚扰阻击下,已有部队连吃饭都发生了困难。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倒主要 不是伊拉克人,而是美军过于轻敌。既对可能遇到的伊军顽强抵抗准备不足,又对战线的延长导致战事的延长 准备不足。结果因轻敌而选择了错误的作战样式,由错误的作战样式带来了后勤供应的困难,为解决后勤供应 线的畅通而增加兵力,增加兵力又加大了供应的困难,美军就这样一步步陷入自己设计的泥沼。
现在,据说美军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再派10万人入伊作战。按照战、勤人员比例,相应的,就得增加几乎相同 甚至更多人数的后勤部队。而这支后勤大军,本身就又会带来新的后勤问题。看来,让美国人伤脑筋的问题, 一点不比萨达姆少。如布什所说给萨达姆“决定性一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决定性的一击, 必须建立在决定性的准备之上。
转自搜狐
2003年3月31日9时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