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在国内流传甚广,配合这句话的是一本同名畅销书,该书作者即是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鲁夫。日前,格鲁夫先生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当格鲁夫听说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将“偏执者生存”当作成功信条,“偏执”被他们理解为别出心裁、固执、钻牛角尖、神经质等等时,表示惊讶。他说他本来的书名是《Only the Paraniod Survice》,而Paraniod并不是偏执狂的意思。他真正要传达的是每个人时时都要保持一种危机意识,特别是在这个以10倍数变化的产业里,越成功越要居安思危才能生存。 时讯记者随后采访了搜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先生,他表示:“几年前我就对媒体说过,格鲁夫说的不是偏执狂才能生存,而是诚惶诚恐的意思,这是翻译错误。”但是当时似乎并没有人重视张朝阳的纠正,关于“偏执狂”的迷信在一段时间里风起云涌,以至于这句话被当作“互联网时代”的名人名言,媒体曝光率重复率极高,许多成功人士财富英雄纷纷抛头露脸———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杂志专访中纷纷谈出自己对偏执狂的理解———有人举例子,有人讲故事,有人做注解,引经据典,使这句话的内涵被不断丰富,甚至发展为本土化程度非常高的一种“理论”。人们言必称“偏执狂”,似乎成功就是因为偏执,而失败就是因为中庸。 一位刚刚从美国回来的访问学者认为:“偏执狂迷信”可以被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来研究。很多中国人,甚至是精英人物都误以为这是格鲁夫的一句名言,并且都乐意为格鲁夫做注解,尤其是一些在看上去很时髦的企业工作的人,都把这句格言作为一种思想武器。现在看上去,我们觉得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翻译问题,其实,我认为,在那样的背景下,格鲁夫不可能不被误读。因为,当时国内有很多人在为自己的疯狂行为寻找一种理论依据,而恰巧有了这么一种理论,和中国传统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不一样,于是大家就开始一厢情愿地奔着这个思路去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夸大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以至于这句话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短暂高烧时期的名言,这是格鲁夫所想不到的。 这位多年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强烈渴望迅速成功,有些浮躁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是最容易产生迷信的,尤其容易产生对成功人士的迷信,迷信他们做的事说的话。要知道,当人们在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中找不到发财致富的依据的时候,人们就容易向外寻找。因此,国内的人对西方的书或者电影或者一些其他的东西存在文化上的误读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不认为,有谁可以利用这个时期人们的这种浮躁的心态去制造迷信,去编造神话故事。就像一个人想活得长一些,为此四处寻找延长生命的药物和保健品,这个时候他是最容易轻信的,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有意误导他,高价卖给他没有任何疗效的东西,就是不道德的,不对的。 这位学者说:我希望关于“偏执狂”的迷信是最后一个迷信,但这只是希望,因为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和参与,否则在“偏执狂”的迷信之后还会有“富爸爸”的迷信,“奶酪”的迷信。甚至一些人会利用国内人的浮躁心态,完全制造一个“西方神话”,告诉你“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爸爸”或者如何找到“奶酪”。最令人发指的是在这种迷信的制造过程中,每次都参与大量的所谓成功人士,当然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双赢,有人出名有人赚钱。但就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误导是有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