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伊战后果尚是疑问 美国与中东国家关系面临剧变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3月27日19:08 人民日报 |
|
|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地位凸显,上升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因为美国确定“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无赖国家”是对其核心利益的主要威胁,对象国大都在中东。
美国的“打伊倒萨”,在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舆论中,既被认为是为攫取油气战略资源的利益之战,也被视为具有鲜明色彩的文明(宗教)之战。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上月下旬就公开把美国打伊称为“向伊斯兰世界开战”。因此,美虽会赢得战争,却不能实现地区和平,因为一场缺乏联合国授权的战争,必然会被阿拉伯、伊斯兰社会视作非法的不义战争,它将招致的各种抵抗,将会非常广泛和激烈,而且绵绵不绝无穷期。即便有联合国参与战后的伊重建工作,要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的西方化政权并得到伊人民和地区社会的认同,是否现实可行,也大有疑问。
实际上,“打伊倒萨”只是美国为确立世界霸权重新整合中东的第一步。美副国务卿博尔顿2月17日在以色列声称:“打伊战争后,美还必须处理来自叙利亚、伊朗和朝鲜的威胁。”阿拉伯国家方面的舆论现已普遍认为,在打伊得手后,美国在伊和海湾的军事存在将大大超过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驻军规模,且呈长期化趋势,美动辄用武的政策对象无疑是中东国家,它们所遭受的直接压力已骤然增大。如何妥加应对,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已成为它们不得不苦苦筹划的难题。
面对布什公开呼吁要“改造中东”,中东各国都会加强与坚持主和(主查)的世界大国的关系,以努力争取地区力量不致过于失衡;美国一意孤行的打伊战争,将会严重激化中东的民族和宗教情绪,这种针对美国或亲美政府、人士的愤恨和敌意,将导致恐怖活动更趋频繁,地区现有的反恐联盟将难以为继;冷战后形成的阿拉伯世界的三驾马车(埃及、叙利亚、沙特),由于在阿盟首脑会议、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会议和国际组织中未能发挥应有的驾驭作用而将无力维持原有的影响力,阿拉伯各国政府将首先考虑自己在不满的民众和高压的美国之间周旋、应付。
一向被美国当作盟友的阿拉伯海合会国家,身边陡然出现了一个美国主控下的伊拉克新政权,势必疑窦丛生。它们既担心伊的西方式民主改革会直接动摇自己的君主政权基础,也担心美国操纵的后萨政权不仅将恢复伊在海湾战争前日产原油约500万桶的能力,而且会加紧开发美能源部情报局预测的伊还可能拥存的2220亿桶的石油储量,使伊超过沙特成为全球第一的石油大国,从而在欧佩克内主宰石油定价和份额分配,危及它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原先的强硬派国家,如叙利亚、黎巴嫩、伊朗虽不能排除内部会出现温和派的声音,以避免美国用对伊进攻的手段对付它们,但更有可能在民族、宗教情绪的推动下,谋求拥有更先进的常规武器或发展核能力,加快强军的进程。至于埃及、沙特、约旦等一直高度关注停止以巴流血冲突、恢复和平进程的国家,虽会继续呼吁巴勒斯坦问题和平解决,但在美国以反恐划线的中东政策正越来越与沙龙政府政策趋同的情况下,它们在地区的处境将更加困难,声音也将弱化。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单边主义急剧膨胀的表现,它不仅对中东地区构成了严重的冲击,而且是对国际现存秩序、中东地区组织和各国的重大挑战。美国许多智库对打伊战争的分析,大都强调保持中东稳定、避免石油危机和保持伊的统一,但对解决地区问题这样一味诉诸武力的蛮横做法将产生的后果,如导致反恐联盟的分裂和地区的进一步动荡,进而直接影响布什总统明年的连任竞选等前景,似显得过于自信和乐观了。(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 朱威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