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首次披露国有银行“减员增效”的具体数字:“国有四大银行的机构人员在不断精简,仅1998~2002年,四家银行精简机构约4.5万个(其中县支行约1800个),净减少人员约25万人。”次日全国各媒体几乎都以报喜的心情传达了消息。 25万人当然不是小数目,四年时间能够裁下来,有关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苦努力。单从人数上而言,我们用四年时间裁掉了8个汇丰银行。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在1998年的总人数是168万,现在还只裁掉14.8%,据有关专家测算,至少要裁掉三分之二才是合理的,才足以跟外资银行展开竞争。所以照这个速度裁下去,我们至少还需要裁12年,而WTO要求我们在2005年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留给我们的时间只剩2年。继续裁员任重而道“近”! 唐副主席宣布的这25万裁员裁的质量又如何呢?毫无疑问,其中以应该淘汰的人员为主,但裁员并不减负的情况还存在,更不能排除业务骨干的流失也计入了这个裁员统计口径。笔者2001年在某大国有银行一基层支行工作,该支行当年完成裁员任务6人,其中内部退养3人,业务骨干跳槽3人。内部退养人员一般离领养老金的年龄还有1~10年以下,在此期间,退养人员不用上班,银行却继续按标准发工资,这样做虽然有些不太符合常理,但“减掉冗员,利于管理”的理由基本上还是让人可以理解的,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支行因“人员紧张”又将1名退养人员“请回来做事”(不占编制,仍算是裁员之身)。 另外,在四大国有银行,“买断”形式也是裁员的主要方法,但个别从总行、分行到支行都亏损的银行,到底哪来的钱用于“买断”呢?联系到唐副主席宣布已裁员25万同一天的另一条新闻----国家将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不禁使人浮想联翩。 然而最要命的还是业务骨干也被“裁”掉了。前述支行跳槽的3人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1人为支行信贷科长,分别跳至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据了解,类似情况在其它地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现在到诸多大中城市新设的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去看看,一眼望去,大片大片都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业务骨干。最近上海某股份制银行到长沙设立分行,当地四大国有银行中参与行长竞聘的“处级干部”竟达几十人之多,最后某国有银行的湖南省分行营业部总经理竞得该位置,该营业部马上就有1名支行行长尾随而去,据传该国有银行还有不少“能力突出或拥有客户资源的人”正暗地里积极争取过去。股份制银行凭借优厚的薪酬,到国有银行争夺人才已经犹如探囊取物,它们在帮助四大国有银行“裁员”的同时,严重削弱了四大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据有关统计,一家银行里真正的业务骨干约占2~5%,如果被挖走1%,就足以挖走优质客户,使国有银行的利润消失,如果被挖走5%,国有银行的运转势必瘫痪。当然,这种情形在当前还不会出现,因为股份制银行规模有限,挖人不会太多,对国有银行有冲击有限,还不至于失控。退一步说,人才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流动,都还属于民族银行业,就当是给四大国有银行上堂“人才”课。但如果四大国有银行继续以这个速度和质量“裁”下去,到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候,情形就不好说了。 四大国有银行的裁员、人事直至体制改革,要能够达到把人才从股份制银行吸引回来的效果,才具备同外资银行进行人才竞争的基本条件。当外资银行大举“侵入”时,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是:相当数量的业务骨干在股份制银行,但它们规模小,四大国有银行掌握着大规模的资源,却由“后勤人员和老弱病残”在经营着,到时候民族银行业将如何生存?为避免这一天的到来,应对办法是唯一的:四大国有银行裁员和改革的速度还要加快! (作者 谢风华)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