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为北京市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感到担忧甚至愤懑的时候,北京市新闻办近日联合搜狐网新闻中心,就解决堵车问题向网民征求意见和对策。从11月15日到16日下午,网民通过互联网留言本表达的意见超过1万条。
市政府部门主动和互联网站合作,就公共事务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样的做法似乎很少见。有人将此评价为“政府决策透明化和民主化”,而我则更愿意换个角度看问题,将此视为互联网作用的新契机。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3年10月底,全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800万;在北京市,超过500万人使用或者经常使用互联网。现在,互联网以其迅捷、海量和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其他优势受到人们的欢迎。
即便如此,一些人仍对互联网信息传播作用持怀疑态度。前些日子有关限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荒谬提议、是否实行网络实名制的争论,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但2002年以来的一些事实,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应用的新动向。
例如,“孙志刚案件”发生后,无数人通过互联网表示同情和愤慨,促进有关机关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对其中的原因,有人认为至少包含了国家有关机构重视互联网上表达出来的民意。
对沈阳黑社会刘涌改判一案,广大网民再次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质疑和批评,光在搜狐网新闻中心的留言板上,网友意见就多达7万条。
不光是这两起事件,包括“夫妻在家看黄碟”案在内的其他影响广泛的案件,莫不是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后才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响,并继而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如果说,上述意见表达还是民间对互联网的单方利用,那么,北京市新闻办这次举措,则体现了政府机构正视网络环境,积极利用互联网,以寻求民主决策的新动向。从网民的单方利用,到政府和民间的互动反应,这种变化,就是互联网作用在中国的新契机。
实际上,民众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困难,并非完全源于个别决策者不重视民意,包括空间距离、办公场所局限以及安全等在内的因素,都是导致公民很难走入决策机构的重要原因。互联网的优势,让民众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成了现实的可能。
不容忽略的是,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甚至不道德和违法的话语也充斥于网上,它或许是少数人的情绪表达,但这些话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败坏了互联网的名声。
如果各级政府机构能够学习北京市新闻办的做法,用肯定而不是怀疑、承认而不是排斥、积极利用而不是消极回避的态度,通过互联网为民主决策做高效低耗的民意征询;如果网民能够摈弃情绪冲动,转而以务实、理性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有理由相信,互联网在连接决策者和民众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 陈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