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搜狐评论 > 文化批评
博士不是“产品”

NEWS.SOHU.COM  2003年11月18日11:24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作者 鲁宁

   “复旦创纪录:一天新授649位博士。”“校方:博士招生规模还将上扬;学界:博士扩招可能影响质量。”这是11月17日《东方早报》头版的消息。

  复旦创造的可能只是本校的纪录抑或上海的纪录。其他与复旦不相上下的全国各高校,可能也创造了很多博士吧!

  对高校每年能培养多少博士,培养的博士数量小于还是大于培养能力?新授的博士是否都达到了培养标准?有否滥芋充数者混迹其间?这实在是个难以客观度量的问题。

  通常,一所学校的博导数量、博导水准、博士教育年度预算经费、科研设施的多少与质量高低等因素,是直接制约博士教育规模的约束条件。所言“约束”既有硬约束,也有软约束。一般而论,对其中的硬约束,譬如博士教育年度预算经费,人们还可作量化考评。但对其中的软约束,譬如博导的总体水准,要作出考量是件“良心活”,除了考量过程的模糊化,还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衡量博士教育的实际效果,除了拿软硬件条件加以衡量外,用人单位其实最有发言权。“王婆卖瓜爱自夸”——一般情形下,培养博士的高校,容易高估本校培养博士的能力,也常常高估所培养博士的水平。在博士培养与培养数量均与高校地位挂钩,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拨款多少的现实条件下;在博士教育已经羞答答地“半市场化”的今天,对同样具有“经济人”特性的各高校来说,“自夸”也不能算为过。然而,各高校莫要不肯承认,用人单位就其总体或整个社会对今日博士质量的评价可不是那么高。而且,评价还在逐年走低。

  国内外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不少有识之士公开批评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步入了“大跃进”的误区。话虽说得不中听,但显然是实话实说。发生于上世纪中叶的“大跃进”走进历史后,几乎成为“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发展”的代名词。它不断地遭人诟病,又不断地为后人所仿效。研究生教育盲目追求规模就属典型一例。

  观照中外研究生教育史,“计划”或“市场”两种形态下,都不可能出现“大跃进”。研究生教育的“大跃进”只能发生在“计划”与“市场”两种形态共存的教育转轨时期。眼下的中国,硕士与博士教育既有计划内的(国家出钱的),也有计划外的(个人或单位出资的),甚至还有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博士帽”的。如此一来,发生“大跃进”是不奇怪的,不发生那才是奇怪的。

  遏制这种因教育“转轨”所诱发的“大跃进”,依靠高校自律是不现实的,惟有赖于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加以适当干预。因为高校有把博士当成“产品”生产的利益冲动,而政府不能有,政府要对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进行监督与监管。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连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元/条)
短信内容:
署    名  
手    机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