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实施的经济普查具有覆盖面更全、数据更新更快、与国家编制五年计划的衔接更加紧密、资料的可用性更高等一些特点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将于2004年实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作出了部署。据悉,此次经济普查将原来的工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3个普查合并,同时将建筑业纳入普查内容,以企业事业组织、机关团体和个体工商户为对象,主要普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变化情况。 1994年,我国正式确立国家周期性普查制度。当时的普查项目包括人口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5项。这些普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数据。而即将实施的经济普查具有覆盖面更全、数据更新更快、与国家编制五年计划的衔接更加紧密、资料的可用性更高等一些特点。经济普查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它不仅可以减少单一普查的局限性,降低普查成本,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调查体系的综合配套改革。经济普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家数据库建设的开始,是保障国民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战略布局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普查数据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是普查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格外加以重视。应当说,既往的各项普查从整体上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概貌,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数据与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没有出入。而这种普查数据和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而且将影响到宏观决策的针对性。 有关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一些地方组织措施不力,二是普查方案本身有某些缺陷。组织措施不力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市、县由政府组织普查名不副实;普查经费缺乏基本保证;普查的宣传发动不够;普查员的素质缺乏应有的水平;普查资料缺乏必要的开发利用,等等。而普查方案的缺陷则主要表现为,方案制定时缺乏足够的论证,方案正式实施前缺乏扎扎实实的试点,导致普查登记的时点不统一、普查指标量多面广、登记难度太大、指标解释不严谨等。 应该指出,这类问题极易使普查工作受到影响,因此,经济普查要吸取既往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在普查开始前进行充分的组织发动。由于普查内容的真实性难免使个别地方的“水分政绩”曝光,一些人可能出于种种考虑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因此,必须预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案设计。既要使普查内容在选项上合理和抓住主要环节,又要强化普查的组织原则和监督。 此外,经济普查也要体现与时俱进,强化普查内容的科学性,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排除数据采集和统计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做到内容科学实用的前提下,还必须强化责任制,确立由地方政府领导负责的普查原则,把经济普查作为全社会的整体行为,避免其成为某个单一部门的工作。作为普查对象,应该转变不正确的应付和对付观念,充分予以配合。必须发挥舆论的作用,做好经济普查重大意义的宣传,让所有人理解经济普查的重要性,从而为经济普查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作者 郭振纲)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