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医院为防SARS而应用的测量人体体温的红外筛检仪,大多数却是工业用品。工业测温仪的激光不但对人体有害,更重要的,应用于人体误差很大,很可能将发热源遗漏,造成隐患。 工业用测温仪被广泛使用,是今年SARS肆虐时的无奈选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急需对公共场所的人群进行体温辨别,市场上又没有充足的医用测温仪,只好选择工业用品———实践证明工业用测温仪还是发挥了其重要的“屏障”作用:安设在北京各大交通口岸的156台红外体温监测仪,4月30日至5月17日共检测旅客127万名,发现高体温旅客664名,其中确诊SARS病例9人,疑似病例33人———现在再对当时的选择进行责怨是没有道理的,在危急时刻,以人民生命健康为重,只能如此。 但紧急时刻的无奈选择并不能作为SARS过后继续使用的理由。工业用测温仪大量应用于人体,应该得到尽快的纠正。 医院不愿意进行更新,一是因为成本,本来医用设备就比工业用设备要贵几倍,很多医院已在SARS时期购买过了工业用设备,二是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对医院强制更换测温仪提出要求,三是因为对测温仪“没有完善的检测标准”,即使有些医院愿意更换设备,但“不知道什么测温仪才是精准的”。 通过测量体温来筛选出疑似SARS病人,这仍然是到目前为止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法。因而,测温仪的作用不能低估。谁也不敢说SARS已经彻底消失,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都在预言“SARS迟早还会回来”,但SARS的暂时退却毕竟给了一个时间,使人们有机会抓紧“堵漏补缺”。作为“堵漏补缺”系列措施中的一个,重视医用测温仪的开发和应用,也同样刻不容缓。 比如医院。尽管“需要考虑自己的购买能力”,也尽管已经付出了购买工业用测温仪的成本,但当更精确的医用测温仪成为必须品的时候,医院应该购买,这也是必须付出的成本,作为预防SARS的主战场,这样的投资是不能够节省的。 还有政府。尽管无法强制要求所有的医院重新统一购买标准的医用红外体温检测设备,但为了迎战可能突发的SARS疫情,政府也必然要做好人力、物资、资金、科技等各种准备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可以给财力不富裕的中小医疗机构购买设备以必要的财政补贴,可以储备必要的医用测温仪作为应急,等等。 防SARS突袭,全国都在绷紧着神经,检查纠正着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环节。有备方能无患,但愿在测温仪这个不算小的细节上,不要拖了整个工作的后腿。 □本报评论员 艾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