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 国内要闻
“中国威胁论”趋于淡化 中国的外部影响力上升

NEWS.SOHU.COM  2003年11月19日11:51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本报记者 龙希成

  武汉、广州-香港报道

  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升级

  《21世纪》:近来,中美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是,小布什执政伊始,两国关系也曾出现过严重困难。那时,你曾发表两篇文章 提出严峻的警示。请问,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是在“9·11”事件之后发生的吗?

  丁学良:的确,在“9·11”之前和之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处境——更准确地说是中美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大变化。

  在“9·11”之前,美国以及一些追随美国的国家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崛起——她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将对现存的国际秩序提出严重挑战。美国很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和知识精英持有一种基本的看法:世界近现代史表明,一国力量急剧上升之时,就会对现存的国际秩序不满,提出很多要求;若这些要求得到顺利满足,则该国就不至于与现存国际秩序中的既得利益大国发生剧烈冲突;若这些要求得不到顺利满足,则冲突不可避免。在“9·11”之前,将此论调推波助澜的人,被称之为“蓝队 (The Blue Team)”。他们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发展迅速,本国的资源有限,再加上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传统,因此中国的崛起一定会导致根本的国际冲突。

  这种“中国威胁论”曾一度成为美国少数民主党人的观点(1999年美国战略计划表现明显),更是很多共和党人的主导观点。小布什执政之初,其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军事部署,都是围绕这个战略估计展开的。尽管当时中国方面也很想缓解这种紧张关系,缓解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的一些忧虑,但是效果很有限。

  正是“9·11”这场大的突发事变,才改变了这种对中国极不利的国际格局。因为“9·11”,美国政府及更广意义上的“蓝队”,就必须立刻对付更加迫在眉睫的恐怖主义威胁,而把来自中国的长远“威胁”放在次要位置。

  《21世纪》:“9·11”使人们认识到,真正挑战现存国际秩序的并非某个国家,而是恐怖主义,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打击这股破坏文明世界的势力。

  丁学良:这种观点并未被所有的人接受。在美国仍然有少数人明言,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虽是紧迫的,但不是根本的;换言之,这是急病,但不是大病;从根本上能够挑战美国地位和利益的还是某个大国的崛起。此种论调现在表现得并不像“9·11”之前那么露骨,是因为美国在反恐上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

  《21世纪》:“9·11”之后,中国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日益介入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处理。

  丁学良:“9·11”之后,中国抓住了两个重要机会。第一,中国设法把自己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反恐斗争结合起来。此前,中国在西部地区也遭到极端分子的挑战,但那时中国处理这些问题,尚不易得到国际上——尤其是美国——的理解和支持;“9·11”之后这个状况明显改变。第二,当美国将反恐作为其最重要的外交和军事目标之后,中国设法给予相当程度的理解和合作。这非常有利于减缓此前被部分美国精英宣扬“中国威胁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迄今,在国际关系的多个领域,中美大步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均得益于此。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中美关系“升温”的背景。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类似于当年中美打开大门时的情景:由于美国面临苏联那个更大的威胁,她就需要发展和中国的建设性合作关系。

  中国基本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

  《21世纪》:在国际处境改善之际,中国一方面致力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也积极介入外部事务,越来越发挥大国的影响力。

  丁学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对外政策——中国基本的国家利益——是要谋求一个有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介入世界经济体系,这种国际环境至少要具备两点,才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持作用:第一,中国不介入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第二,中国不但不打大仗,而且要积极拓展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良性互动的通道,包括进口重要的战略资源,也包括中国生产能力日益饱和而需要外部市场,这个双向通道必须畅通。换言之,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并日益介入国际经济,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增加了中国对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

  这一切都导致中国基本的国家利益和外部世界血肉相连。所以我强调,今天——更不用说再过20年——我们若要理解中国的“国情”,就须把它放在地球的“球情”背景下来看,否则就难以理解“国情”中那些基本的变量。就是说,“球情”越来越影响着中国的“国情”,而不是国情的自我影响。

  《21世纪》:你能否展开说明这一点?

  丁学良:比如说,人多地少,大量农村人口要进城,就业负担重,等等,这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国情。如果关起门在封闭的架构里来思考这些问题,就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球情”背景下来思考,我们就看到,中国若能积极对外开放,跟绝大多数国家全方位地(包括体制上)和平竞争,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到中国来投资,越来越多的本国企业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打入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工输出国外。这种球情将大大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就业、贫困、农村人口转移、产业和技术升级等等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国内的很多基本问题,惟有打开大门、打开眼界,从全球化、从以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角度思考,才能想得更清楚,找到的办法才更有效、成本更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才会更多。

  《21世纪》:可喜的是,中国目前越来越赢得国际社会的好感,也越来越积极介入世界事务和地区冲突的处理,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丁学良:现在美国在伊拉克遇到麻烦,拖住了她很多的资源和武装力量。正是由于伊拉克的这种局势,才使得美国不能用单边主义和军事手段来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因此,中国的介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很好地利用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来向世界——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严重的国际危机,中国是能够作出自己独特的调解和贡献的。

  面临外部世界的压力和挑战,如果以被动的方式去应付,就可能处处被掣肘;被动应付带来的窘境实在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利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相反,当中国用主动的、多方位的方式介入世界事务,则表明中国的外交思维越来越成熟,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主要成员。

  很多事务你不介入,你就不能影响游戏规则,使规则变得更合理。现在世界上有很多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国际组织,你如果只站在外面嚷嚷,效果并不大。但你改变心态,介入进去,等到你的力量发展了,你就有可能改变那些规则。这应了一句西方的格言: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在中国参加WTO这件事情中已经初步感到了。

  中国周边态势与东南亚区域合作

  《21世纪》:就当今局势而言,你觉得中国应该往哪些区域拓展?近来,中国似乎对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特别感兴趣?

  丁学良:中国经济要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前提。分析中国的周边态势,东南亚的和平和发展的趋势最强,这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中国对东南亚的兴趣日增。

  先看东北亚。像图们江国际经济合作区,议论了很多年,该地区资源非常丰富;合作各方的互补性很大:日本是有钱有技术缺资源,中国是有点钱有点技术也缺资源,俄罗斯是钱不多但有丰富的资源,韩国是有钱有点技术缺资源,朝鲜是没钱没技术但有资源。但为什么就是搞不起来呢?主要原因就是朝鲜半岛武装冲突的危险没解决;在朝鲜半岛,全球最重要的四大国——美、中、日、俄——的利益,在这里直接相关。

  再看中亚西亚。不久前阿富汗打了一场恶战。本来在这个地区,中国并不感到美国军力跟她直接相关;因为阿富汗战争,这里变成了美国军力的重要据点。在这个地区,任何外来军事强权的渗透,都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周边态势产生剧烈影响。不要忘记,当年中美关系和解,原因之一就是苏联派兵进入阿富汗。

  在中亚西亚,伊拉克战争尚未完结。该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地;而中国随着工业化加速,对进口能源越来越依赖,明后年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因此其他军事强国对该地区的渗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经济战略安全。

  再看南亚。不久前,这里发生了本世纪初最严重的核对抗——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担心对方发动第一次核攻击,这样就特别容易反应过度。而这两个国家都是中国的紧邻。

  因此,扫描中国的周边态势,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哪个区域威胁性最低?东南亚。东南亚是无核地带,所有东南亚国家跟中国都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中国对这个区域非常看重,是很自然的事情。(请续读24日本版文章: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的空间。)(感谢阳天锡提供录音整理支持)

  编者按:

  11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强调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推动中美合作关系向前发展;10日,胡锦涛会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强调中美两国需要加强交流和合作。

  此前,10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国务卿鲍威尔和安全事务助理赖斯会见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28日,曹刚川与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举行会谈;27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宴请曹刚川一行。

  不久,中国总理温家宝将访问美国。

  中美是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不断改善,曾经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趋淡;中国正在主动地全方位地介入国际和地区事务,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近来这种国际处境的变化?本报记者龙希成近日赴武汉采访了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随后,记者通过电话对丁学良作了补充采访。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连接
  • 塔利班武装威胁要对在阿富汗的外国记者下手(11/19 11:42)
  • 悬挂国旗光明磊落 中国海军潜艇没威胁日本(图)(11/19 10:27)
  • 基地威胁震动世界股市 各主要股指纷纷下挫(11/19 09:13)
  • 韩国驻阿富汗使馆受恐怖袭击威胁后于19日关闭(11/19 05:28)
  • 韩要驱逐11万非法劳工 廉价劳动力威胁韩就业率(11/19 01:52)
  • 婚姻即将完蛋? 贝克汉姆威胁要起诉臆猜的媒体(11/18 16:31)
  • 专访“伊奸”:为了生计被唾骂 面临死亡威胁(11/18 16:38)
  • 海南旅游暂受威胁(图)(11/18 15:05)
  • 伦敦市长声称布什对地球上生命构成最大的威胁(11/18 11:18)
  • 隐私权受到威胁 专家称可拍照手机应当限制(11/18 10:06)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2个] (半角逗号分隔;0.2元/条)
    短信内容:
    署    名  
    手    机  
    密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