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 日《 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农民将纳入失业统计 。报道说,从明年开始,广州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均可在户口所在地镇级以上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并视作失业登记。之前,广州市召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现场会,提出要通过培训等措施力促全市50万富余劳动力就业。 把农民纳入失业统计,是农民走向国民待遇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综观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把农民失业纳入过统计。再说农村根本没有“失业”一词,“失业”只是城镇人口的“专利”词语。我们应该知道,统计工作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信息是认识国情、决定国策的重要依据。只有纳入统计,才能真正进入领导决策层的视野,进入法定的轨道。 今年我国农村发生变革的喜讯接踵而来,从北京的把“农村”改为“京郊”,到前不久浙江出台的“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标准”,以至广州即将实施的把农民失业纳入统计等,都显示着时代的进步。 广州是改革的前沿,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去年广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857元。农村人均收入这么高,并不是广州就没有穷人和贫困的地方。目前广州农村仍有1.7万多户8.3万人的年均收入处在不够2000元的贫困线以下,贫困地区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是广州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广州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广州市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一旦实施, 不仅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称谓,而代之以“农村失业人员”或“农民失业人口”的称谓。 这种称谓体现了对农民的平等待遇。我国传统理论和观念认为,在农村不存在失业问题,农民“养老靠家庭,就业靠土地”。事实上,不少地方的农民是没有任何保障的,他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实际上变成不折不扣的失业者,他们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真实处境比城市失业者更艰难。尽管他们与土地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一走上社会就成为非农劳动者,和城镇居民一样存在失业风险。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剧增。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9亿农村人口,官方统计农村有5.614亿劳动力。今年第23期《瞭望》杂志的文章估计,我国“失地农民群体”将从目前的3500万人剧增至2030年1亿人,其中将有5000万以上的农民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状态。而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另一项测算是,我国入世,随着关税削减和农产品进口的放开,将直接导致1100万农民失业。这支庞大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是低素质失业者,客观上与要求较高素质的非农产业就业相抵触,加上城市对农民工就业的种种歧视政策,农村失业者就业受到梗阻,这就加剧了农村隐性失业显性化的态势。而广州的做法就可以逐步缓冲这个矛盾。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浙江出台“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标准”,10个试点市县350万失业农民成为国内第一批失业农民。农民只需要进行失业登记,每月就能获得400元的社会统筹保障。这种保障体系当然好,使农民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真正登记失业的意愿并不完全是为了吃救济,而更重要的是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俗话说得好:“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州市把农民失业纳入统计,而不是单纯地对一些农村失业人予以救济,而是让这些失业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失业登记后需接受培训,政府将资助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40%的费用。街镇都要求开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并逐步实现镇与乡、村网络互联,共享用工信息,着力推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足不出村”、“足不出镇”就可查询广州劳动力市场的招工信息等。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为切实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现转移就业的,参照城镇职工同等标准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也就是说,今后广州的农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国民待遇。 我曾在《称呼改不等于待遇变》一文说过,改变称呼,只是改变待遇、缩短差距的一个机会,但脸上贴了“金”,不等于“农民”可以抱着一纸“身份”过日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生存状况,逐渐消灭城乡差别,才是解决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如果不彻底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局面,让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权利,农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劳动权益和就业机会等等,称呼再怎么改,“三农”问题还会依然存在。(2003年2月25日《中国经济时报》)而广州把农民失业纳入统计,各级政府为他们提供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培训和就业机会,享受同等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农民的国民待遇才真正予以体现。 (作者 洪巧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