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1月21日电(记者陈先发 蔡敏 沈翀)近段时间,中国粮食及大宗农产品价格出现了6年来的首次明显上扬。有关权威专家预测,此轮粮价上涨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令中国政府重新审视过去的粮食生产和储备观念,对粮食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有效率的粮食安全。 农村问题专家,安徽省 政府参事何开荫介绍,中国旧有的粮食生产和储备观念是重“量”不重“质”,因为对于占有世界百分之七耕地的中国来说,养活全球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头等大事”。但是,随着近年粮食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大体平衡、甚至丰年有余,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品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本次粮食涨价中,大多数专家都不认为这是由中国粮食总量短缺引起的,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国家粮食储备结构的担忧,认为优质品种生产和储备的相对不足是本次粮价上涨的重要动因之一。何开荫说:“在旧有的观念下,国家粮食储备中优质粮的缺乏产生的后果,在这次粮价上涨中凸显。” 当然,中国政府并没有忽视这个信号,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效而务实的措施正在加紧制定,以推动农民进行粮食生产结构性调整。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透露,国家将启动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中部粮食优势产区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同时农业部还要求各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迅速转到优化农产品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上来,不能继续再简单地增加或调减粮食面积,及时引导主产区特别是优势产区适当多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的发展。 另一方面,粮价上涨已经让农民成为最早、最积极进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2002年下半年安徽、吉林、河南、湖北等粮食主产区放开粮食流通市场,这意味着价格信号能真实、迅速、直接地反馈到农民那里去。“农民也是经济人,在接到市场信号后他们会理性地作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对一些品质高的粮种进行种植。”何开荫说。 在20多年前中国实行农村“大包干”的故乡安徽,农民杨和宝就是这次涨价的受益者。有着11亩耕地的他考虑不再种植品质差的粮种,全部改种优质粮。他说:“两者成本差不多,市场上什么价高我们就种什么。”最新的农业部报告预计,2003-2004年国内小麦播种面积预计将比上年降低5%左右,但是优质小麦产量预计会提高。 对于中国粮食发展战略的这一调整,农业专家认为,并不会给海外粮食贸易商带来影响。“中国仍将以适度进口的方式调剂国内粮食市场,并以此带动国内粮食生产者的竞争意识。” 何开荫说:“中国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仅是出于本国粮食安全考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中国粮食生产情况的良好也必将对保持世界粮食供应畅通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此外,在对粮食品质日益重视的今天,向中国推介优质粮食品种也是一个潜在的新市场。目前在中国栽培的作物中,就有一半左右是从海外引进的。(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