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GDP是在汉字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英文缩写。我甚至猜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RM B指的是人民币,但不会不知道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这本身即反映出GDP作为宏观经济指标的重要性。不过,围绕人们历来所熟知的GDP,一场变局眼下正在演绎之中。 据报道,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同意进一步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并将于明年开展首次经济普查。这就是说,在技术层面,GDP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统计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又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核实今年1至9月份GDP的数字,不断地把实际的数字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修正以后的数字,也可能在明年适当的时候向大家公布。同时他宣布,国家统计局决定对GDP的核算和数据发布程序做一系列调整。 此事的背景并不复杂。近几年,中国GDP数据的真实性一直是个焦点话题。尽管国家统计局多次澄清,但是有些专家学者就是持怀疑态度不放:最早的一种说法是,中国GDP数据水分很大,不足采信;后来,也就是今年,另一种说法似乎更为流行,说中国GDP数据打了折扣。 虽然这两种说法可能各有偏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就像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行的GDP统计核算方法也肯定存在一些缺陷。因而,为了摸清家底,从而给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改进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经济普查,就不仅必要,而且及时。 然而,在不寻常的2003年,GDP之变远不只是发生在技术层面———尽管它的意义和影响注定要超出技术层面。 就在得知SARS造成中国经济损失179亿美元的消息后不久,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则报道:海南省近日提出创造“绿色GDP”,强调绝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 尽管有些残酷,我们还是应该承认,SARS一疫让我们失去很多也得到很多。SARS使我们意识到,一方面,以GDP增长为标志的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抗击SARS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地单纯强调GDP的增长也可能酿成另外的祸端。所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动摇,但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个更大的原则,GDP也必须在这个更大的原则下重新定位。 海南的“绿色GDP”提法受到了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关注,并被其称为颇具“远见卓识”。可以相信,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日渐深入人心,这种远见卓识,我们不仅可以见诸海南,而且可以见诸更多的地方。 肇始于2003年的GDP之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看似来得偶然,实则是诸多必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 亚杰)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