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技术工人市场紧缺的报道很多,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南方发达城市,近期都推出了十分诱人的政策对高级技工进行招募。即便这样,仍难以招募到需要的技术工人。 近日还有报道说,贵州的一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开始出现回头念技校的动向,原因是“就业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过去大学生们所追求的只是“提起笔来会写”,已经被现在就业市场所要求的“拿起活来能干”,给挤兑到不得不更新知识与技能的地步了。 大学生跳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技术工人恋岗,却是一个不辩的事实。前几天,多家媒体报道的上海液压泵厂技工李斌的事迹,就着实让人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李斌在他的企业和岗位上素以“技术精、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为人称道,但是,就是在当前这种高级技工奇缺、供需矛盾突出之际,作为一个十年前就成名的生产工人李斌,他却心无旁骛,任劳任怨地在他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新知识和新技能。甚至面对高薪的诱惑,都不动摇。在记者追问李斌为什么时,李斌是这样说的:“当年我从技校毕业进厂时啥都不懂,是企业培养了我,做人要有良心和责任心,要晓得知恩图报。” 我想正是这种高尚的主人翁精神,在坚强地支撑着一个技术工人的责任心和对企业难以割舍的情缘,同时又在支撑着一大批像“李斌式的技术工人”在默默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尽最大所能为企业服务”。 事实上在现在的企业中,并非所有一线工人都像李斌那样幸运和执着。由于使用、分配、职称、竞争等机制的滞后与不平等,国有企业技术工人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因为在社会上,人们的价值取向多以当“白领”为荣,而不愿当工人。即便当工人也不愿意在本地和本企当工人,怕那样将会让人瞧不起。 就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而言,国际制造业巨头都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这种迹象表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中国很可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制造中心。这样,我们的技术工人队伍就愈显匮乏: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必然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技术工人没人做或不愿做,即使在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仅占6%左右。有的企业甚至面临“有订单来不及做、有图纸没产品”的尴尬。 认真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企业对技术工人的价值认识不足,对技工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至今还未能在全社会形成,也没有形成一套鼓励一线工人钻研技术、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有效激励机制。 我们在呼唤职工爱岗敬业的同时,更应该呼唤社会来更新观念,善待工人,因为这几年我们的确亏欠了我们默默奉献的工人兄弟。就事实而言,我们确实需要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种子”,但有了种子还不够,还要有育才、留才的社会“土壤”。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就要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工人”、“崇尚奉献”的社会氛围;要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制度,真正打破“重学历、轻技术”的惯有思维模式,代之以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为技术工人的成才打通上升和拓展通道。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以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改善工人队伍的素质结构。就企业而言,也必须形成一套技工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真正而快速地解决好工人成才的培训机制和解决留住人才、促使工人主动学技术的激励机制,并逐步而切实地改变工人待遇低的现状,实现工资待遇与技术水平直接挂钩。只有这样,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技工、爱护技工、尊重技工的良好社会氛围,当前的这种技工人才匮乏的现状,才有可能得到扭转,企业也才能真正留住技术人才。 (作者 德全)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