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冰 据11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徐祖信近日表示,明年上海市所有超市将有偿供应塑料袋,届时还将出台有关收费的配套措施。目前,有关部门正就此事与上海市各主要超市进行协商。据悉,上海此举是为减少垃圾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属于新三年环保计划中的一部分。 由于“有关收费的配套措施”目前还尚未公布,现在似乎不该对收费多嘴多舌,但该项措施从新闻报道看,已经属于“既定”方针,作为读者,对于徐局长的“近日表示”,可以理解为是为措施的顺利实施进行的事前“吹风”,以便市民有个心理准备。并且,该措施一经开始实施,涉及面必定广泛,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也跟着吹吹风,以便使大家对收费的心理准备更加充分。 从报道看,明年上海市将要施行的“所有超市将有偿供应塑料袋”,其思路,不外是运用价格杠杆,使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污染、有利环保的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此举自然有其“科学”的道理。 问题是,科学的,并不一定都是公平的。市场经济,的确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东西。 从上海将要实施的收费治污染的措施看,我非常期待那些尚未出台的“配套措施”能够真正“配套”起来。显然,塑料袋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完全是消费者和超市的责任。 虽然,作为塑料袋消费的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于环境污染有一定责任。但更应该看到,消费者之所以形成这样不环保的消费习惯,与一个地区发现问题之前的总体的政策取向有很大关系。 消费者为何会形成这样不环保的消费习惯?我想,这其中,商家和有关部门都有一定的责任。商家因为竞争的压力,为顾客免费提供购物塑料袋已经是一个商业策略。报道中所提到的如果一个超市单独采取塑料袋收费的办法,肯定实施不了,就是证明。同时,有关部门对于超市为了竞争免费提供塑料袋以及提供什么样的购物袋,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这样种种政策的不配套,直接导致了消费者不环保的消费习惯的形成。当然,从很大程度上讲,商家也是这种政策漏洞的受害者。 在存在这样政策不配套的情况下,如果不将注意力集中到力图将政策配套上来,如果单纯地采取经济杠杆去撬动消费者和商家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无论从哪方面讲,对于这被撬的二者而言,都是不公正的。公共政策的制订者无权要求消费者,为其因政策存在漏洞造成的后果买单。 采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越来越被各界所接受。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可以立杆见影的手段,而且是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手段。正因此,一旦碰到问题,收费,恐怕是很多人近乎直觉的反应。 但是,收费尽管可以立刻压抑住一部分人的消费欲望,可以把消费者这边的杠杆给重重地压下去,可是杠杆的另一头却立刻会翘起来,而这一头,就是存在漏洞的公共政策。 可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决不是一个跷跷板社会,一会这头高,一会那头低。 问题是,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消费者这一头的杠杆,被很快接受了,并且找到了科学依据。可如何平衡高高翘起的那一头,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许多部门都不同程度地提到,要重视公共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和公平,但出了问题却几乎总是立刻想到压消费者这边,对政策的反思,总是落后一步。前不久北京收费治拥堵之所以引起那么多人的反对,就是由于这一点。 一项政策如何被人们接受,并不完全在于它是否科学,而在于它是否公正。因此,对于上海为收费治污染而将要出台的“配套措施”,消费者有必要提醒“有关方面”,“套”要真正地“配”起来,以免又走到“乱套”的地步。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