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Sohu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 >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罕见高温天气 > 最新消息
今年为何总缺电?

NEWS.SOHU.COM  2003年11月26日23:44  中国经济时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本报记者 单继林

  继去年全国12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后,今年前三季度已经出现了21个电网拉闸限电的新记录。对于这一现象,人们一般把原因归结为:电力行业本身的供应能力不足,整个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和今年的持续高温干旱。

  电力供应总量不足是根本原因

  今年下半年,国家电网公司、中电联和电监会的相关文件和来自有关人士的声音表明:最近几年,电力建设滞后于电力需求增长,电力供应总量不足,是造成电力供应逐步紧张的根本原因。

  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市场分析预测课题组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的数据分析,“八五”期间电力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为12.09%,“九五”期间这一比例下降为10.40%,2000年下降为7.22%,2001年下降为6.94%,2002年略有回升,但也仅为7.17%。电力基建投资连续几年滞后于全国基建投资,直接导致电力建设缓慢,电力供应总量不足。

  此前,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1998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缓慢、电力供应相对富余的影响,在研究编制电力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时,对“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估计不足,对电力发展速度预测明显偏低,电力项目计划新开工规模过小,使得近年来投产容量严重不足。

  另有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发电装机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用电需求增长。预计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而发电装机仅增长约8%。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宋密在一周前的一次研讨会上说,要认真研究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增长情况,同时在电网建设上考虑吸引多元化投资,包括民营投资的进入。宋密还表示,随着取消严格的计划管制,在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电力投资已出现了比以往更为积极的局面。

  经济快速增长造成供电紧张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需求全面高涨,是造成近年来电力供需逐步紧张的主要原因。

  据中电联和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2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1.36%、9.03%和11.6%。而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5.58%。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市场分析预测课题组的最新报告分析认为,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新增装机的比例关系变化看,1990年全国每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就配套有1万千瓦新增装机,2000年到2002年间,这一比例分别为每16亿元、19亿元、24亿固定资产投资配套1万千瓦新增装机。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逐步攀升的情况下,配套装机容量不足,造成电力供需紧张。

  高耗能产业影响电力供求

  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9.7%、19.6%和14.5%。而今年前三季度,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铝材等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速度超过20%。

  高耗能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长。2002年,黑色、有色金属冶炼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15%、20.01%。而在今年的1-9月份,从已经公开的数据看,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用电量分别增长了25.82%和24.52%。

  这一现象让一位长期关注此行业的专家很为忧虑:虽然GDP用电单耗持续上升(1-9月全国GDP用电单耗同比增长6.55%,拉动用电增长7.1个百分点),但电力供应支撑经济增长的能力却在下降。

  高温干旱增加随机性缺电

  今年持续的高温、干旱和来水不足,增加了随机性缺电,也是造成电力短缺的一大直接原因,而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到位也是加剧紧张局面的间接因素。

  一个明显的逻辑是:严重干旱导致水库来水减少,水电出力下降,农业灌溉用电增加,这使水电比重大的省份的电力供需形势受气候的不确定影响更加明显。另外,电煤供应紧张、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