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其症结和根源还在于一些地方没能摆脱“全能”定位,“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的理念没能真正确立 12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以《“管好这只闲不住的手”》为题,报道了一些企业家向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的“建议”———希望政府给企业创造更好的软环境。笔者对这则新闻中的一个细节发生了兴趣。报道提到,一家公司的总裁说:“有一个说法,在辽宁,处级以上干部都很不错,但是处级以下就很难说了。现在一些企业家感到,在东北跟一些处长以下的政府官员打交道太困难了。一些看上去非常好的机会,到最后总是发现谈判的成本如此之高,以至于无法进行下去。” 为什么“处级以上干部都很不错”,而“处级以下就很难说了”?这种“处级以下就很难说了”的现象是不是东北独有?在笔者看来,所谓一些地方政府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说法,恐怕多是针对处级以下干部的,那么对这种现象进行放大思考,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其普遍性,才给了我们反思的更大空间。事实上,“处级以下就很难说了”的现象,放在全国也具有普遍意义,一些企业家感到投资成本过高,身心交瘁,与这种现象有着很大关系。 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症结和根源还在于一些地方没有摆脱“全能政府”的定位,“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的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一点点事儿,能让过去的规定搞得你焦头烂额”———企业家的话肯定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而这“一点点的事儿”,一些人之所以要管,就在于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全能”。其最大特点就是包揽一切社会事物:扮演多重角色,仿佛在足球场上,既是裁判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裁判员,还是场上双方球队队长、球员和守门员。这样政府部门就拥有了“无限权力”,并且运用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回折腾。 某公司的一位董事长举例说,其在东北某市长的办公室看到的横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在苏州一位市长的办公室看到的横幅则是:官以不扰民为优。当然,前者作为一种个人品德与修养的追求,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市之长的工作格律,与苏州那位市长两相对照,则多少让人看出所谓的“东北是政府的主场,不是市场的主场”的几缕影子。因此,“管住这只闲不住的手”,就成了企业家的共同心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政府管理有限、责任有限的理念,不要管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要求政府在处理各种社会事物时,多从管理的立场出发行使自身权力,树立起为公众、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另外,笔者还觉得必须强调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区别。市场以利润为基础,在资源配置方面优于政府;而政府则在规范市场和兼顾公平方面又起着市场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必须是依法管理,是按市场规律进行管理,是有限的干预,是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呼吁要“管住这只闲不住的手”,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处级以下也好,处级以上也好,各级干部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工作作风。 (作者 朱四倍)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