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新型火箭炮 | 12月9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会见中国总理温家宝时,向媒体公开明确宣示了对台政策的坚定立场。布什指出:“我们反对中国和台湾任何一方单方面决定改变现状,台湾领导人的一些言行表明,他可能有意单方面决定改变现状,对此我们反对。”舆论普遍注意到,自1979年美台断交以来,美国往届领导人从未如此直接表示反对台独以及有可能导致台独的言行与举措。 12月10日,陈水扁即时表明自己和民进党的三点立场: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必须要捍卫目前台湾“独立”的现状;在大陆反对之下,2300万台湾人民仍然坚定走自己的“民主”之路,完成“民主”改革;自己仍然坚持明年举行“防卫性公投”,以此深化“民主”,宣示“主权”,反对中共武力威胁。 同一天,民进党中执委会提名陈水扁参选下届“总统”。11日,陈水扁在民进党中央举行“团结、出航、为台湾”记者会中,宣布正式提名吕秀莲为“副总统”最佳搭档。 美台关系会受冲击 对布什的上述言论,北京的解读是积极、乐观和正面,被视为温家宝访问美国取得预期成功的重要指标。国际媒体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对此的报道评论繁多,对陈水扁罔顾亚太地区稳定安全大局、试图挑战美国两岸政策的容忍底线以及有意拉华府和北京下水进行政治博奕的言行,更多给予负面的评价。 陈水扁究竟是否误判了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并曲解了美国近年来对台湾政治“民主化”的支持力度?这一点值得继续探究,但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基于意识形态理念和反共的基本教义立场,华盛顿和台北之间有诸多政治默契和理念认同,陈水扁在充分借用美国的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个严酷的现实,即台湾充其量只是美国战略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它和美国之间的政治地位是不对称的,任何形式的博奕条件也是不对等的。 当夏馨所说的“守护天使”布什总统蓦然变脸,并且不留情面地要求陈水扁即刻停止所有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言行举措时,陈水扁也许感到悲愤,但却还必须面对华府和北京要求台湾“画地为牢”的无奈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和陈水扁一样,布什也面临着争取连任的艰巨任务,无论其意识形态有多么保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共和党政府不可能为陈水扁连任,而牺牲布什的政治前途。仅从这个功利性立场来考量,陈水扁的一意孤行势必要遭到布什“牛仔式”的遏止。 这种公开吆喝,被民进党人士理解为预防性“外交”。这也未尝不可,但问题的症结是,所谓预防性“外交”竟然牵动美国最高决策层使用直言不讳的方式,却是一个罕见的安排。这显示,过往三年多,对美国亦步亦趋的台湾民进党当局在处理对美关系中,除了付出,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政治回报。尽管台北当局“庆幸”布什的发言以及对台最新示警,并不是它自己最担心的最坏情况,但此举即使不对陈水扁选情雪上加霜,也会对台北在中美关系中的被动地位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冲击。 一些论者注意到,由于陈水扁不断刻意利用“一边一国”和“公投制宪”来制造台海紧张局势,美国对台政策事实上已经从以往的“大陆不武台湾不独”,调整为“台湾不独大陆不武”。而今次陈水扁不断作出的言行,似乎为布什公开指责台北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另有观察家认为,美国今次的政策立场调整,并没有完全脱离既定的对台政策框架,但很显然,如果不是陈水扁被视为主动的挑衅者,如果不是陈水扁在美国多方规劝下坚持己见,那么,布什就不大可能公开发出警告,温家宝的华盛顿之行也就没有这么大的成功感受。 不论从何种角度去理解,维持台海现状目前是美国、大陆以及台湾朝野各界的最大共识,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的超强,但此时此刻,它很难同时应对可能比伊拉克战争还要惨烈的军事冲突或者与大陆全面开战的危机。 危机没有彻底缓解 坊间有评论指出,美国的两岸政策核心内容除了“台湾不独大陆不武”之外,还包括“美国不战”。美国不战和大陆不武的前提是台湾不“独”。从更原始的动机来看,陈水扁近一段时间来不断诉诸“公投”议题,很大程度是建基于竞选连任的考量。 台湾的“民主”原教旨主义氛围,是政治选举屡试不爽的利器。陈水扁在此之前已经把话说得很满,几乎没有回旋空间和转圜余地,大陆也将立场和底线一次性作了明确宣告,很难从既定的立场上退缩。美国态度明确化的最大意义,就是将其过往的“战略模糊”转变为“战略清晰”。这种转变使原本存在于中美之间以及大陆、台湾和美国之间的灰色地带,变得更为狭窄。 因此,人们担心的是,虽然短期内台海危机或许将获得某种程度的缓解,但灰色地带的可能消失,将是另一个危机的开始。而其直接诱因是,陈水扁并没有退缩,仍然朝“公投”的方向疾行。 在布什尚未说话之前,陈水扁举办“公投”的目标直指大陆是众所周知的,但在布什公开警告之后,陈水扁若继续推行“公投”,那就增加了针对美国的意涵。当下的情势是,陈水扁一言既出,不可能停办,也不可能煞车。 台湾的“百日战争”已经揭幕。诸多迹象显示,台海危机还未获得根本性的缓解,仍然呈现着全面摊牌的态势。关注台海局势的人们,应引以为忧!(陈子帛 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