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行政压力”并没有渐行渐远,特别是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行为 关于中国GDP的讨论一直就是学界和媒体的热点,GDP承受着它本来不应承受的重力。几乎任何一个通用的经济指标都有某种程度的内在缺陷性,GDP也不例外。GDP的核算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反映的是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进行的“货币化”的部分,所以不能包含没有被“市场”认可的部分,不能反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但是号称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GDP也决不是一无是处,它为经济发展和管理所提供的关键性信息无疑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 GDP指标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GDP指标却是“万万不能”的,虽然这样说似乎有些夸张。GDP指标的作用就有点儿像货币或者语言,已不可或缺。当然,GDP指标也需要发展,事实上,基于GDP的绿色GDP或者其它更为“真实”的指标正在酝酿之中,理论界正在为此而努力,从环境经济学的蓬勃发展中就可以“窥豹一斑”。 中国的GDP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所以其GDP的核算也在转型之中,中国GDP的科学性也是在摸索中逐步提高的,吹毛求疵的态度是不符合“有限理性”原理的。 虽然中国有些项目的选取和国际上并不一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GDP就是不准确的。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宣布了旨在提高中国GDP统计数据质量的四项措施:对GDP的核算程序和数据发布程序进行统计调整;增加初步核实程序和最终核实程序。这些都说明中国GDP的核算是在发展中。 但是,中国GDP却为此承受了国际压力。世界银行就曾经对中国的GDP进行大幅度的向上调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许宪春博士曾经作为工作技术方面的主要代表与世行进行了成功的磋商;而以美国匹兹堡大学罗斯基(Rawski)教授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人士则认为中国的GDP处于高估状态,中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回应。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所以经济增长也在转型之中,而这种经济增长的转型又反映在了GDP上,从而使得GDP承受着不应该承受的人为的压力。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有其内在的逻辑,总体上来看属于一种低效率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就是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所说的“激励机制失灵的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困难重重,所以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中,经济增长表现为“行政压力”导致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压力”导致的经济增长两部分,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双轨制”。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才能更加客观地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知道真正的“病根”到底出在哪里。 但是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关键是在于市场化的进程中,“行政压力”并没有渐行渐远,特别是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行为,政府官员往往会“主动”对GDP施加压力。 而且,非常不好的现象是,许多官员往往“钻GDP指标设计上的空子”,产生了许多“无效GDP”,从而使得中国的投资效率乃至经济效率低下。除此之外,不排除因官员“虚报”(虽然国家统计数据并不是以此为基础)而导致的水分,学术界的分析结果表明确实存在此类水分,尤以1998年为甚。这些基于官员激励机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媒体上许多批评GDP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经济增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人类福利增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人类快乐增加的过程,GDP并不是一切,特别是要考虑到GDP本身的缺陷性和人为利用GDP缺陷性的机会主义行为,建立健全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已经刻不容缓。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更应该考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尤其是就业问题和环境问题)决定的。还GDP的本来面目,就得让中国经济平衡发展。 (作者 皮建才)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