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科学院14名知名院士联名“上书”科技部等部委,希望投资17.5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可供乘客乘坐的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10公里试运行线,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高温超导技术。
院士们是以振兴民族科技创新为理由的,因为凭借美国、日本、德国等的资金和技术基础,很可能赶在中国之前实现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商业化。但是,为了保住这个载人高温超导“世界第一”的交椅就必须输血吗———而到目前为止后续经费还是未知数。
有专家说,巨大的风险蕴含巨大的商机,投资17.5亿元人民币来实行这项高科技“产业化”的巨大市场前景是今天综合国力条件允许的,更何况自己投资开发高温超导技术,比买国外的已成型磁悬浮技术产品代价还低。有专家直言,如果经费足够,10年左右这项世界顶尖技术就可产业化。在20-30年后,占领中国70%的地面高速磁悬浮列车市场,同时占领国外10%-30%的市场份额。
对于这种“科技大跃进”言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2004年1月2日中国税务总局公布,2003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0450亿元。从1999年过亿到2003年过两亿,在短短4年时间里,税收收入翻一翻,其增速的确令世界汗颜。税收用于民政、公共事业、环保、教育、科技的支出的确不少,但是真正为民急需的则很少。
目前我国科研资金投入是排世界第三的,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最新出炉的2003版各成员科学、技术和产业排行榜的统计数据,中国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高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过德国。根据统计,2001年中国用于研发的支出达到600亿美元,美国和日本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820亿美元和1040亿美元,排名第四的德国则为540亿美元。总部位于巴黎的OECD每两年对各成员科学、技术和产业实力进行统计和排名,这是该组织第一次将中国的研发支出列入其中。
这份报告显示了中国近年来研发支出增长迅猛。1996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0.6%,现在这个数字增长到1.1%。在所有研发支出中,60%的支出来自公司,其中包括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余40%来自政府。当然,17.5亿元人民币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可能不算多,但是只要投资17.5亿元人民币,就可以修一座广珠高速公路上的珠江特大桥;可以建成一个2008年奥运配套区;可以保证像威海这样的中型城市所有旧城改造中的老百姓住上新房;可以开发建好我国所有的风电场而既节约能源又有利环保;可以解决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解决长期的艰难困苦。而17.5亿元也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总营业收入;是2003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年产业增加值……
高温超导研究究竟要花掉多少个17.5亿元才能换来“世界第一”的产业化?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不缺世界第一,也不缺产业化的科技。如果仅仅为了争个“世界第一”而不惜让纳税人皮包骨头、只喝水,让多少人都不能就业,那么这种打着科技产业化的“科技大跃进”就是最大的虚荣和浪费,也是对纳税人生命价值的最大藐视。我们宁愿不要这样的“世界第一”。
(作者 冷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