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把网民的意见带进“两会”,让其参政议政,体现的是网民意志,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网络改变着历史,也创造着历史。
回顾曾经,回顾历史,我们对推动中国网络事业发展的人和事,充满了感恩;对网络在“两会”的作用,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对于互联网的明天,我们有着更多的期待。
从2004年1月10日起,我们陆续推出系列通讯:《红网与“两会”》,在一件件激动人心的事件回放中,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崇高,感受中国民主制度与政治文明前进的步伐。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些寓意深远而又朴实无华的语言,成为2003年最响亮、最实在、最激动人心的关键词。
2003年11月10日,一位署名为“长沙刁民”的网民在红网《百姓呼声》发了一篇《长沙是谁家?凭啥我爱她?》的贴子。
没想到,这篇近5000字贴子竟然在网上掀起巨大波澜,并引起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谭仲池的高度重视。
谭仲池说:“这封信在我从政生涯中,将是我的良师益友。”
一封发在红网《百姓呼声》上的帖子为何引起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的感慨?署名“长沙刁民陈洪”究竟为何许人?长沙”禁摩“为何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网络的“威力”真有这么大吗?
市长的“自责”
这篇《长沙是谁家?凭啥我爱她?》的帖子,对长沙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对政府的工作作风提出不少意见。
贴子中写道:“在高档汽车日益增多的今天,骑摩托车已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摩托车已降级为工薪阶层和下岗职工代步和谋生的工具。在城市日益扩大,就业压力增大的今天,摩托车已是保证快捷正点到达工作岗位的唯一工具。禁摩将直接影响部分人员的就业!并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禁摩将使长沙市原本有合法手续的摩托车变为黑车,摩托车的违章、闯禁区情况将进一步增多,长沙市的交通情况进一步恶化,因为政府的一纸‘禁摩令’使市民价值近万元的摩托车成为一堆废铁,在出门即禁区的情况下,谁还会去交纳每年数百元的年检年审费用和养路费、过桥费?”
“因此,我要借此信,再次号召全体公务员们都行动起来,关爱我们的城市,爱护我们的家园,关爱我们的百姓,珍爱城市的环境和形象。要对那些不关心百姓疾苦的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敢于纠正,敢于批评,敢于面对面地进行规劝。只要大家都来关注百姓生计、百姓权利,我相信,我们小老百姓一定会说,长沙是我家,我要关爱它。”
“作为平头老百姓,我真切地期望文明之风荡漾在城市的每一个空间。”
《长沙》一文在红网《百姓呼声》贴出后,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点击量,并被转贴到新华网、人民网等主要新闻网站,引发网民的广泛讨论。
陈洪说,他发帖子,是缘于政府的“禁摩令”,但他的着眼点并不仅在于此。他觉得有义务为广大的百姓说点心里话。
连陈洪自己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这篇贴子竟然引起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谭仲池的高度重视。
11月20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大楼的一个会议厅里坐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长沙市直新闻媒体“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报告会。当天的主讲人是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谭仲池。
据一位参加会议的记者回忆说,谭仲池讲话伊始,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封题为《长沙是谁家?凭啥我爱它?》的信,向大家展示这封信说:“虽然这封网上来信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我们应该把这封来信看得很重。说心里话,我作为市长,丝毫没有埋怨之心,而是深深地为此感到自责,因为这封信代表了不少群众的意见,这说明我们的工作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
谭仲池接着说:“这封信在我从政生涯中,将是我的良师益友。”
第二天,长沙多家媒体均在显要位置以《市长生动的一课》、《“报纸决不能没有道德”》等为题,刊发了谭仲池的此次报告会消息,并援引了他的上述讲话。
“长沙刁民”不是刁民
“长沙刁民”何许人也?他的真名叫陈洪。
红网联动媒体——《湘声报》记者专程采访陈洪本人。据介绍:他当过知青,回城进工厂,先后在多家企业工作,还官至厂长一职。尽管陈洪还是长沙线材厂职工,但是这家大集体企业基本名存实亡,正如他在《长沙》中说,每月拿着不到200元的工资。
“大家想买断工龄,厂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陈洪说,一顿饭、两包烟几乎是他一天所有的消费,而除了有时出去接名片外,他基本上都是蜗在房子里上网、看电视。陈洪说,上网就是在许多网站的论坛里参与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发帖子。
事实上,红网论坛里就有他的不少帖子。这些帖子或许正在实现他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写一本关于城市贫民和下岗工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11月9日晚11时许,闲着没事的陈洪开始上网。“前段时间我一直对长沙禁摩有不同看法,所以就在电脑上写致谭市长的信,凌晨3点写完后,我看都没看就贴到红网论坛上了。”
没想到,这篇贴子在互联网上产生巨大影响。
从11月10日至今网友跟帖评论达到500条,新华网、人民网《强国论坛》等20多家主要新闻网站转发后,更是引发网民的广泛讨论,在网上迅速刮起一股讨论“禁摩”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上“禁摩”的帖子达到20多万条,参与讨论的网民达到10万多人。
陈洪曾将《长沙》一信向省城某报投稿,结果石沉大海。“我也明白这篇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但是任何反馈或了解情况的电话也没有。老百姓的牢骚、怨气决不是不讲道理的,现在一些干部缺少的就是对民情的了解。”陈洪说,“如果老百姓的话没人听,将来制定政策时难免偏颇。”
看到谭仲池市长在会议上对《长沙》一信的评价后,陈洪说他根本想不到会引起市长的兴趣。“我佩服他。”陈洪说。
长沙“禁摩”激起千层浪
2003年3月1日,长沙市根据全国省会城市惯例,在五一大道禁行摩托车的基础上,城区大部分路段也禁止摩托车行驶。
这一举措在长沙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禁摩”几个月时间里,大家第一次感觉到政府的政策与自己离得那么近。
打开红网《百姓呼声》,有关“禁摩”贴子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大家对“禁摩”问题也是褒贬不一。有网友进行统计,几个月来,在红网《百姓呼声》栏目中的讨论“禁摩”言论大量出现,其中反对禁摩言论达几十万字,多达百页之多(A4的纸张),可编成厚厚的一本“反对禁摩言论专集”。
当时,“长沙刁民”陈洪发贴提出质疑:“事关近20万摩托车主利益的事是小事,那什么事是大事呀?难怪咱们在红网上就“禁摩”一事讨论了近10个月都没有结果,原来是因为一些“公务员”们认为我们的事是小事。所以才没有“人大代表”为我们向政府提出质询,所以才没有政府官员的出面解释,所以才有政府对摩托车的一禁再禁。”
事实上,全国已有60多个城市采取了禁牌、限牌的政策,限制摩托车进入城市,长沙仅是其中一个城市而已。
全国政协委员邓乃扬就“禁摩”一事发表看法。他说,一些中小城市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仿效,使禁止摩托车进入城市这一举措大有蔓延之势,这势必会给本来已处于困境的我国摩托车行业雪上加霜。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将近2亿,是最具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我国摩托车前一时期的主要市场也是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包括城市近郊),其销售量约占年销售量的50%左右。这些城市的禁牌、限牌,无疑会给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在红网《百姓呼声》中看到有关“禁摩”的言论后,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谭仲池立即责令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调查“禁摩”之事。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长沙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秦光国表示,现在他们正在网上收集群众对“禁摩”的意见和建议。他还表示,为了调查禁摩之事,他每天都要看看《百姓呼声》,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感觉网络的力量
对于《长沙》一信的影响,不仅出乎陈洪的意料,也让他感受到网络的力量。
《湘声报》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湘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何纯。何纯说,网络的诞生,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为人们表达思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事实上,从近段时间来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正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地位和功能获得权威层的认可。今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广州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第一线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4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学生说,“我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我挺感动。大家对政府的信心越来越强了。”
与此同时,今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影响,网络舆论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的场合已经不再是网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发泄”。
4月25日,“孙志刚事件”尽管是《南方都市报》最先披露,但真正引起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还是网络声势颇大的舆论浪潮,网民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元凶,公开透明地处理该事件,最终促成《收容管理条例》的废除。我们完全可以说网络的力量,正逐步显示出它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巨大推动力。
此前的1月19日,时任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与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我为伊狂”面对面地交换对深圳发展的看法。当时有评论认为,“一位市长因为一篇网文与一个普通网友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对话,畅谈一座城市的今天与未来,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何纯说,在民众表达意见的传统渠道之外,网络论坛也成了表达民意的一个途径。事实上,每一个国内外重大事件,都会引起网络中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无法想象的。
“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何纯说,“网络为民众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窗口。它可能会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培养人们自由思考与发言的习惯,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土壤。”
1月11日,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伯华在视察红网两会报道点时,握住记者的手说:“红网在政府部门和百姓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希望你们再接再励。”
转自搜狐 此稿为《红网-百姓呼声》供搜狐网独家稿件,如要转载请与红网-百姓呼声或搜狐新闻中心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