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人大代表:调整农业结构 挖断穷根奔小康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1月16日07:43 安徽日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吃饭难、住房难、穿衣难、行路难……农村特困人口艰难的生活境遇,一直牵挂着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心。这些农民能否尽快脱贫致富,直接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全年力争帮助30万人脱贫。”《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来自太湖山区的农民金石美代表兴奋不已。过去,她所在的村子由于地处库区,自然条件恶劣,家家生活都是捉襟见肘。村民们仅靠种植水稻等常规作物,很难脱掉贫困的帽子。“挖断穷根才能奔小康”,金石美经过分析后认为,必须走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我在村里率先搞了大棚蔬菜的种植,一年下来,效益十分可观。现在全村有200多户农民种大棚蔬菜,全部脱了贫。”她认为,贫困地区农民要摆脱贫困,除了坚定不移地进行结构调整外,政府也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农业投入。
曾玉琴代表听了报告之后,对“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一节非常赞同。她说,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十分重视,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各地要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不搞形式主义,要脚踏实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涉农部门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科技信息服务,让农民成为致富路上的“明白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代表,曾玉琴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十分关心。她认为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站的建设,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围绕市场发展项目。这样,才能变传统的扶贫输血为造血,特困人口脱贫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加大深山区、库区和老区扶贫开发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做好因灾、因病、因残致贫人口的扶贫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深深地留在了每一位关注农村特困人口的代表们的脑海中。从这里,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美好的农村新图景。本报记者项良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