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活跃在报纸、电视上,他们出现在您最需要了解真实的时候,他们代表着一个开放透明的政府。2003年,站在政务公开的最前沿,北京市首批75名局级新闻发言人走马上任,一年后,他们干得怎么样?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又在怎样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用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营造着市民生存的另一种环境——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刘维林: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向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自然应该把大门向人民群众打开,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北京市政协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建华:作为一名刚刚走马上任的新闻官,今年面临的第一个重头戏,就是做好北京市十届二次政协全会的新闻发布工作。我一定认真履行好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及时准确地发布北京市政协的重要新闻,希望与各新闻媒体共同做好市政协的新闻宣传工作。
一个团队——刘蔚:爆炸发生一个半小时现场发布
“马路那边儿还有一拨记者呢”,一听这话,刘蔚转身就冲了过去。
2003年3月12日上午10时30分,一外地男子持可疑爆炸物闯进盛福大厦路透社北京分社。12时50分,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现场进行第一次发布,称所有人员已安全撤离。
“我先到亮马河北边,对那里的记者进行发布,刚完,交警告诉我,马路西边还有一拨记者,我就立马冲了过去”,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刘蔚今天回忆说。
过去一年里,市公安局大小新闻发布会的数字,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了100次,而在这背后,则是一个11人组成的新闻发言团队,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而这个特殊团队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警务公开的进程。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张策说,虽然1993年公安局就有了新闻发言人,但意识到这一制度对于保障百姓知情权的重要性,却是在一次次的突发事件中。“2000年2月15日,天安门广场发生一起爆炸事件,案发一小时后我们在现场进行了新闻发布”,张策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举措。
而在刘蔚的记事本上,记着这样一组时间:2003年2月25日上午11时50分,清华校园发生爆炸;13时20分北大校园发生爆炸;15时05分现场发布案情——距第二声爆炸只有一个半小时。
一种责任——于秀琴:最怕父亲听不懂我的发布
1月16日上午11时,密密的云层和烟雾笼罩着京城,一场小雪即将到来。北京国际饭店国际厅,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年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由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介绍去年的经济统计数据。
突然,有人提问:“很多人拆迁以后必须在城市很远的地方买房子,你们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一困难?”
这突兀的提问已经超出本次统计局发布会的内容了,但于秀琴没有使用“无可奉告”四个字。“我不仅是在与记者,更是在和咱们北京市民沟通,必须实话实说”,事后她说,用“无可奉告”,就像在家里和自己先生使用外交辞令一样“别扭”。
她当时的回答确实像是和家里人说心里话:北京市的城市功能现在就是叠加在一起,大大超过了这个城市所能承载的能力,问题的解决,得伴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
这是一个典型的镜头。随着2003年北京市政府局级以上单位相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作为沟通百姓政府的桥梁,正成为高曝光率的特殊人群。
“我们的工作像气象预报”,今天,接受晚报采访时,这位已经在7场新闻发布会上担任主讲的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把自己一年多来干的活儿形容为“找位置”:我既是统计局的发言人,更是大众的一分子,“要客观真实、中立地把信息发布给公众”。
不过,于秀琴也有点儿心事:如何让普通人更好地了解政府数据。“我父亲就说,你说的那些指标,大部分我听不懂”,她正琢磨怎么把这些数据、指标说得更好懂。今年,统计局将向公众披露数据产生的过程,“通过透明化来接受大家监督,我们有义务向百姓公布从大众那里取得的数据、信息”。
70多位新闻发言人走上公众生活舞台,同样是一任阳光政府对于市民所履行的一份责任:政务公开、信息共享。
一种制度——邓小虹:一年之内三次接受外国专家培训
“节前这么冷,还得麻烦大家来参加发布会,不过,相信这次发布的信息,会是卫生局给大家的一份礼物”,邓小虹的开场白引来一阵鼓掌。
2003年12月26日,广东再次出现非典疑似病例消息传来,邓小虹就动手准备对本市情况进行发布。第二天,市民得到令人放心的信息:北京防非典措施到位。
作为北京市卫生局的新闻发言人,邓小虹一年之内三次接受外国专家培训。第一回是五一期间,由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进行培训,级别挺高,代市长王岐山同期接受培训。“印象最深刻的是模拟采访”,摄像机把你接受采访的全过程记录下来重放,看哪些表情不合适。第二回,是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法国公关专家杜孟现场点评。第三回是10月份卫生部的全国培训,“案例教学,学员分成小组互相采访挑毛病”。
同一时间,上海、青岛等地新闻发言人纷纷亮相,去年因此被称为中国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年。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北京政府新气象,遍设新闻发言人”。
当新闻发言人成为制度后,“公众健康信息发布比以往及时快速了许多”,邓小虹说。张策则透露,今年开始,每周发布的“全市警情提示”将进楼入户,张贴到社区、公交车站,“比如上面写着某一地区近期治安不好,管这片儿的民警就会有压力,因为老百姓都看着呢。”
专家们则从这一制度中探讨着社会的走向。“强调知情权的开放,是我们的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移过程中的新事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说,这种开放的态度,使SARS危机中政府信任度反而提高了。
新闻发言人群体的出现,也在悄然改变着许多传统的东西。国家卫生部最近发文,正式授权各省市可以对本地区重大卫生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发布,过去,甲类传染病必须由卫生部统一发布,时间往往滞后。
无论是新闻发言人,还是专家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同一个词:公开。
北京新闻发布年
2004年1月16日“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闻发布会
2004年1月7日“中法文化年·北京文化节”新闻发布会
2003年10月15日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新闻发布会
2003年9月25日第七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新闻发布会
2003年7月15日北京市上半年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
2003年7月3日科博会新闻发布会
2003年6月24日中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新闻发布会2003年5月27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网上座谈会2003年5月11日“感谢全国支持奋力战胜非典”新闻发布会
2003年4月至5月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共举办九次新闻发布会
2003年4月9日北京市优化投资环境新闻发布会
2003年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
(以上为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部分新闻发布会)
阳光政府的前提
新闻发言人制度意味着什么?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的回答是: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实现政务公开、信息透明。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的话更直接:把从百姓那里得到的信息还给百姓。同样,各项政策出台前的网上公示、建议咨询,也是动员每一位市民参与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中。一句话,它们都是北京政务公开的窗户。
当政府的一言一行都“曝光”在千万市民眼皮底下时,当网上公示、信息发布、意见反馈成为制度时,人们有理由相信,千万双眼睛管着的,将是一个“阳光政府”。作者:王学锋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