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胡锦涛主席的访法,一场关于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讨论,在欧美之间激烈地展开,而这场讨论,已超越武器本身
本刊记者/刘英丽
世界闻名的艾菲尔铁塔变成了红色。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要到访之前,法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艾菲尔铁塔难得地改变了灯光的颜色,由在中国人眼中代表喜庆的红色装点。2004年1月26日到29日,胡锦涛在法国人的浪漫与激情中,进行了对法国的国事访问。
欧盟外长以14∶1反对解禁
对华武器禁运被视为中国与欧盟关系自冷战与1989年以来“最后的禁忌”,在胡锦涛访法期间,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态度。由此引发了其他欧盟国家以及美国的连锁反应。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统在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时说,对华武器禁运“今天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希拉克说:“这个禁令是15年前实施的,现在已经不符合当今国际社会的政治现实。”他同时表示,希望能够在“未来数月内”取消对华武器禁运。
在这点上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德国,作为欧盟的两个大国,法、德的态度对解决自1989年以来的对华武器禁售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其他欧盟国家则有不同观点。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一位消息人士说,我们的立场是:我们不认为有需要检讨武器禁运令。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在公开场合表示明确反对解除禁运。
目前明确表示反对意见的是荷兰、丹麦、瑞典等几个国家。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分析说,这主要是因为解除禁运与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益关系不大,军火生意主要集中在欧盟的几个大国。
这一点在1月26日的欧盟外长会议上得到具体的体现。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法国在1月26日敦促其欧盟盟友解除对中国“过时的”武器销售禁令,但此次会议以14:1的票数决定暂时不解除军售禁令。
法国寄希望于3月25日至26日的欧盟首脑会议,希望届时欧盟能够达成一致意见,解除对华武器禁运。
但是,武器禁运的解禁非一日之功。于1990年至1998年担任8年中国驻法大使的蔡方柏,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欧盟外长会议没能通过决议,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围绕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分歧以及人权争论等。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不断通过对话,让更多的欧洲国家了解中国。
美国为何反对
美国的反对比任何一个欧盟国家都要坚决。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理查德·鲍彻1月28日表示,美国不同意法国总统希拉克关于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呼吁,美国希望欧盟和美国继续维持对华武器禁运。
美国的反对并不意外。曹景行分析道,中国在俄罗斯购买武器对美国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中国可以在欧洲购买武器,首先会使欧洲在出售武器方面获得经济上的好处。
而在政治关系上,中国购买欧洲现在的武器装备,不仅会使美国感受到国家安全上的威胁,也将会使中国与欧洲发展平等友好的关系更加没有障碍。
中国通过这次访法,加强了与法国的联系,继而扩大到整个欧盟。加上中国一向很重视处理地缘政治的关系,如果这次在法国、德国的支持下,欧盟通过了解禁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与欧盟关系的靠近,继而使得亚欧大陆发出更多“多元”的声音。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且,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欧洲与美国之间已经有了严重的冲突,其实质是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与欧盟主张的“多边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美国特别要打击法国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而美国的反对,会在一些欧盟国家中起到作用,因为很多欧盟成员国同时也是北约成员,而美国在北约的影响力是勿庸置疑的。
但是作为独立的主体,对华武器解禁的决议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将由欧盟自己决定。欧洲官员说,他们会记住美国反对撤销禁令这一点,但他们强调,欧盟会基于成员国彼此之间的广泛辩论结果做出决定。
经济因素至关重要
3月的欧盟首脑会议,是否会最终改变此前欧盟外长会议的决定?
“法国、德国支持武器解禁,首先是从经济利益上考虑的,”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指出:“武器出售贸易的数额一般都很大,对解决就业和增加出口是很有益的。”
何亮亮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对华武器解禁不会伤害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安全,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利益成为两国考虑的主要因素。
目前欧盟能否最终通过决议的关键要看法国、德国在多大程度上说服欧盟其他成员,而经济利益将成为主要砝码,相对于意识形态与人权问题,就业与出口也很重要。
荷兰是明确表示过反对解禁的国家,但是据1月30日路透社消息,荷兰政府表态将支持欧盟撤销对中国的武器禁运。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出席完内阁会议后称:“如果我们是惟一拒绝撤销禁运的国家,这会造成外交问题,对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没有好处。”
据何亮亮描述,欧盟驻香港的官员普遍对武器解禁表示乐观。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在1月27日接受法国“第一欧洲”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他原则上支持取消欧盟对华军售禁令。
欧盟成员国将会在今年5月1日,由15国扩大为25国,据此,有评论指出,法国最好能在此之前说服其他成员国支持解禁,否则难度将会加大。
“对华武器解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蔡方柏肯定地表示:“因为中国与法国、与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基础是稳固的,解禁有利于中法、中欧合作。”
中法走近胜于武器解禁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上看,武器解禁的结果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中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此次访法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世界向多极化过渡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法国总统希拉克1月27日签署的中法联合声明,其第一句就是“深化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从1964年戴高乐与毛泽东两位领袖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到1997年中法签署联合声明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中法的友好关系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蔡方柏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法之间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
中法都赞成促进世界多极化,而在经贸关系上,中法互补性很强,例如能源、交通、通信、航空、农业等。1964年中法建交时,两国的贸易额只有1亿元,2003年,这个数字是133个亿。1月27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还订购了21架空中客车。
但是相对于两国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中国与法国的贸易额仍然不大。据蔡方柏分析,这主要是由于两国中小企业之间的贸易不足,基础不扎实,还有一些法国大企业尚不能充分了解中国市场以及上世纪90年代中法关系曾一度发生曲折的缘故。
为此,在这次中法的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到,要“为中法两国中小企业参与双边贸易提供便利”。
何亮亮强调,中法关系的走近并不是简单地对抗美国,而是联合起来对美国产生制衡作用。作为两个负责任的大国,这种制衡也是在联合国的框架之下的。他指出,目前的国际关系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有相似之处,可称其为新“战国时代”。
“此次,中法已经形成更加协调合作的关系,”何亮亮说:“不过,这还有待于将来在大的事件面前能否经得住考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