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务经济将是河南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2月10日14:40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河南频道2月9日电 劳务输出就像一根根杠杆,正在撬动着全省各地的经济发展。
劳务输出已成为我省不少地方致富的“秘诀”:繁荣了城乡经济,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素质,富裕后的农民称劳务输出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无烟工厂”和另一个“钱袋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关键在农民增收。作为劳动力资源大省,我省应尽快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化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同时努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做好劳务经济,已成为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劳务经济对于我省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深远。对此,各级领导尤为重视。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要善待农民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劳务经济的高度重视。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要求,要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省委书记李克强多次指出,要发挥我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多、素质较高的优势,搞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加强教育培训。省长李成玉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县乡政府要千方百计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创造条件,城市政府要努力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的工作机会和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各级领导的一再叮嘱,说明:在劳务输出撬动河南经济发展的这场重头戏中,各级政府角色十分重要。必须重视支持,强化指导,搞好服务。
劳务输出需要政府“帮扶”,这是和我省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大省当前劳务输出的现状分不开的。目前,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存在以下不足:
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省农调队对商丘市调查,2003年该市输出的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62%,另据省农业厅统计显示,目前我省130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中,经过岗前培训的不足5%,低于全国8%的平均水平;
外出务工带有明显的自发性。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比重还不大,由于劳务信息工作的滞后,农村劳动力在选择外出务工职业上,多有盲目性,还是主要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
务工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候鸟型”特征。土地承包权在我省相当一部分农民手中仍然保留着,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和经商。务工的不定性,决定了劳务技能的不明确性和劳务报酬的不稳定性。
有关专家指出,正是有了这些弱点,导致我省劳务输出总量虽然巨大,但比较效益较低。从长远看,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我省劳务队伍规模庞大,具有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竞争优势对我省来说并不明显。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让成千上万农村务工人员独个儿面对信息瞬息万变、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的城市经济和二、三产业时,没有政府参与,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服务,难度可想而知。
搞好服务,就是为农村的劳务输出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输出环境,做到输出的劳力有市场、有钱挣,劳动力实现转移后无后顾之忧。
有市场、有钱挣,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在劳务信息上下工夫,按照“订单”提供劳务输出,与城市和企业建立对口劳务输出,按照用人单位要求进行劳务选择和推荐;同时,务工人员岗前培训这一环节也不容忽视,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省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专家建议,农村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可以依靠遍布我省各级农业广播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农村劳务职业培训体系;
无后顾之忧,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清除农民外出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制定入城农工平等就业、子女平等就学、劳动保障等相关政策,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好外出劳务家庭的帮扶工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我省外输的劳力大军,打造成一枚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去年10月,延安、米脂两地的家政大军发生“米脂婆姨”商标注册之争。从邻省劳务品牌的竞争,我们至少得到这样的启示: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显示出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政府重视并培育劳务品牌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政府开拓劳务市场和培育其他市场一样,只有具备了品牌意识,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目前,劳务输出的竞争已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各省份。我省提出,未来10年间,全省劳务输出规模每年要新增100万人以上。这个目标的实现,没有高素质的劳力资源不行,没有有序的组织不行,没有畅销劳务市场的劳务品牌更不行。这些,都需要我们政府的“大服务”来支撑。
为此,真正树立起响当当的劳务品牌,至少还有以下工作需要去做:
劳务输出必须上规模。单个劳动力无论有多么大的市场,多么受业主欢迎,最终不会形成品牌。劳务有规模,就要求政府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有序组织、培训到位,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自己的劳务优势,最终占领市场;
劳务品牌必须有特色。市场经济下,特色决定市场,输出劳务也是这样。对于全省各地来说,同样是劳务输出,是否依据实际,量体裁衣,打造特色劳务,结果会大不一样。各地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找好市场定位。林州市建筑业是多年形成的产业优势,输出建筑行业劳务就成为当地不可撼动的模式,并引发出这样的结果:当地银行存款余额70%来自建筑业,农村劳动力的70%从事建筑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得益于建筑业;长垣县自古多厨师,输出烹饪劳务人才就成为当地的劳务品牌。
劳动力素质必须名副其实。可以预见,如果培训的劳动力素质不高,技能不强,再热的劳务品牌也不长久。
人,是我省最具潜力的资源之一。如何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除劳动力自身条件和自身努力以外,急需政府以经营者的姿态介入劳务经济,提高质量、加强引导、搞好服务。惟此,才能做好劳务经济这篇大文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