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河南省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2月10日16:27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省财政厅厅长赵江涛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河南省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3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省财政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深
化改革,财政收支迈上新台阶,预算执行比较好。
全省财政总收入582.4亿元,增长13.l%,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37.7亿元(电月报数,下同),为调整预算的109.5%.按可比口径增收51亿元,增长17.8%;全省财政支出717.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5.8%,比上年增加88.6亿元,增长14.1%,支出进度好于往年。
省级财政总收入108.6亿元,增长12.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5.3亿元,为预算的110.3%,增长16.9%.;省级支出150.2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5.4%,增长 16.2%。
2003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的突出特点:一是经济发展带动了收入增长。全省二、三产业分别增长 17%和9.1%,与此直接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7.6%、19.2%、13.6%。郑州、洛阳、焦作、漯河、新乡、安阳、平顶山、许昌、济源等市,收入增幅超过或接近20%,巩义、登封、新安、伊川、永城、渑池、长垣等县市,收入增长强劲。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九提升到第八。在农业税因灾减免4亿多元,以及"非典"疫情影响一部分收入的情况下,全省一般预算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结果比预料的要好。二是全省财政支出突破700亿元,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缩零星追加,集中财力确保省委重大决策的实施和重点支出需要。各级财政用于非典防治、抗洪救灾等突发性事件的支出达19.5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抚恤救济支出77.4亿元,增长25.7 %,医疗卫生支出 30亿元,增长 37%。科技支出 8.8亿元,增长11.4 %,教育支出134.5亿元,增长9.1%,各项支农支出35.8亿元,增长10.2%。三是中央财政对我省支持力度加大。2003年,我省争取中央补助262.6亿元,比上年增加50.8亿元,其中基数性补助增加22.7亿元,追加支出增加28.1亿元。省对市县补助244.4亿元,比上年增加41.5亿元,缓解了县级财政困难。
2003年全省基金收入54.1亿元,为预算的112.l%,增长36.9%;支出完成50亿元,为预算的70.1%,增长17.6%。省级基金收入32亿元,为预算的96.4%,增长21.2%;支出完成24.6亿元,为预算的67.4%,下降6.6%,主要是国土出让交出减少2.1亿元。
全省财政预计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正在汇总全省和省级决算,待与中央结算后,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03年全省及省级收支情况详见预算执行情况表)。
2003年预算执行中,各级财政突出了以下重点:
(一)保证了非典防治和抗洪救灾的资金需要。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是去年预算执行中遇到的两大考验。面对非典疫情,各级财政把保证群众生命安全作为第一需要,迅速调整支出结构,在较短的时间内筹措资金5.9亿元,不分节假日,随用随拨,全力以赴保证防治非典需要。对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体实行免费救治,对参与防治非典的医务工作者给予特殊补贴,对所有乡镇卫生院安排专项补助,增强了全社会防治非典的信心,为全省非典防治取得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无输出病例、无疫情扩散传播的显著成绩提供了财力保障。。
去年,我省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各级财政共筹措救灾资金13.6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生产救灾互1.9亿元,保证了黄河兰考段抢险堵口等重大救灾支出需要;用于受灾群众倒塌住房重建1.8亿元,帮助农民重建住房万23.4万间;下达黄河、淮河洪涝灾区
水毁设施重建和淮河行滞洪区群众迁安资金4.1亿元,安排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救济资金1.8亿元,对受灾农民减免农业税4亿多元,实施开仓借粮,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治,不因灾造成学生辍学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灾区和广大农村的稳定。
(二)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把公共财政建设与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财政杠杆支持经济发展。新争取国债资金38.1亿元,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2.7亿元,促进了投资增长。把支持企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省市两级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工业结构调整贴息资金2.33亿元,带动银行贷款117亿元,支持安钢、焦作万方、思达高科、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对旅游建设项目贴息3000万元,吸引银行投资5亿元,促进了旅游产业化。完成出口退税16.2亿元,投入3000万元支持郑州出口加工区建设,筹集专项资金8600万元,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贸出。为31户企业争取国家外汇借款项目以税还贷1.42亿元,依法减免企业各类税收33.86亿元,抵补亏损6.35亿元,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7.86亿元,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及时对受非典疫情
影响较大的旅游、餐饮、交通、旅店等行业实施税费减免,为这些行业渡过难关提供了政策支持。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清理整顿政府收费项目,108项收费纳入预算,实行收支脱钩管理。取消收费54项,降低标准10项,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省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保持较快增长,是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水平提高的直接反映。
(三)增加了支持城乡协调发展的投入。针对公共财政对农村保障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努力增加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全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达42.9亿元,顺利完成了3年解决26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目标,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筹措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25个试点县(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1197万人,占试点县(市)农民的78.1%,345.7万农民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助。投入资金8000万元,首批20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保障机制,实行财政统发、银行代发工资,加大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标准有所提高,发放比较及时。省级筹措1.27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近4O万平方米。调整土地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市县城镇建设财力。省级筹措资金7885万元,支持7个重点县市城镇化建设,对38个土地开发项目实施贴息,吸引社会资金7.3亿元,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达156亿元,比上年增加20.4亿元。
(四)巩固了"两个确保"和"低保"成果。全省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抚恤救济支出分别达53.4亿元和24亿元,增长19.9%和40.5%。安排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10.5亿元,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4.1亿元,增长11.7倍,16.3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发放,37万人实现再就业。争取中央关闭破产企业补助资金9.8亿元,安置职工31169人。各级财政安排养老保险补助支出28.3亿元,157.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省125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五)深化了各项财政改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市两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资金支付效率提高,财政监管力度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政府采购规模扩大,全省完成政府采购金额5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平均资金节约率12%。加强政府投资评审工作,共审核政府投资项目1246个,审减造价4.6亿元,节约了财政资金。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改革后农民负担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查处纠正了个别地方乱集资、乱收费现象,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经验。在洛阳、安阳等5市开展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试点,5市农民直接得到补贴2.3亿元,其余13个市的农民享受价内补贴 5.7亿元,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回顾过去的一年,各级财政坚持以发展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把公共财政建设与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市场经济下的理财思路;紧紧围绕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大局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增强了财政工作的主动性;脚踏实地抓收入,抓支出,抓改革,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保证了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财政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人均财政收支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财政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县乡财政困难。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财政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任务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总体上看,2004年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但政策性减收因素明显,降低农业税税率、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全省减收13亿元左右,影响收入增长约4个百分点,保持收入高增长难度加大。今年1月起,所有县市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发放编制内中小学教师工资,一些地方支出压力增大。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减收增支因素,2004年全省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级收入;加强收入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规范、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04年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是积极稳妥地安排收入计划,一般预算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二是优先把中小学教师工资支出列入预算,确保编制内教师工资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发放。足额安排"两个确保"和"低保"支出,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促进社会大局稳定。
三是教育、科学、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四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制止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安排到期债务偿债准备金。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
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0%安排。这一预期目标是指导性计划,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支预算。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2004年起,本着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理顺分配关系,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组织收入积极性的指导思想,调整省与市财政体制。部分省级收入下划市县,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减少,与市县结算收入增加,省级财力基本不受影响。2004年省级总收入安排111.6亿元,增长7.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2.6亿元,税收返还32.2亿元,结算收入56.8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收入2.7亿元,营业税收入1.6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5.8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9.6亿元。省级收入安排比较积极。
省级支出预算安排111.6亿元,增加7.96亿元。省级支出中,安排人员经费45.1亿元,占支出的40.5%,公用经费10.l亿元,占支出的9%,专项支出56.4亿元,占支出的50.5%。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
1. 基本建设支出5.8亿元,增加6500万元,增长12.6%。
2. 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安排8000万元。
3.科技三项费用1.35亿元,增加1465万元,增长12.1%,除按法定要求增长8%以外,增加5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支出1.73亿元,增加1279万元,增长8%。
4.教育支出2O.07亿元,增加1.49四亿元,增长8%。其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安排2000万元。
5.各项支农支出8.5亿元,增加6284万元,增长8%。其中安排外向型农业补贴2000万元。
6.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l.52亿元,增加2691万元,增长21.6%。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增加2000万元,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救济增加500万元。
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12亿元,增加882万元,增长8.6%。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补助5738万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补助2500万元。
8.医疗卫生支出4.21亿元,增加3828万元,增长10%。其中卫生经费增长8%。药品监督系统上划后增加省级支出1915万元。
9.行政管理费支出4.13亿元,增加3327万元,增长8.8%,主要是人员和公用经费增加。
10.预备费1.5亿元,增加4000万元。按照《预算法》规定,预备费应占支出的1--3%,2004年省级预备费占省级支出的比重为1.34%。
除上述文出外,专项安排了重点旅游景点建设贴息资金3000万元,郑州大学"211"二期配套经费2000万元,外贸发展基金1000万元,"偿债准备金3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狱政建设配套资金1000万元,公安金盾工程建设资金500万元(省级支出具体安排情况详见预算草案)。
2004年,省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安排落实增加工资政策、正常晋档、年终奖金等个人经费,高校扩招、单位增编等增加的公用经费,以及科技、教育、农业法定支出增长,支出安然很满,执行中要从紧把握。
三、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努力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根据省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经济和财政发展实际,200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做大一个"蛋糕",即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能力;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地方财政运行质量;
完善三个体制;即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收入激励和支出约束机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深化四项改革;即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财政国库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实现五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改革、保法定重点支出,履行好公共财政职能。上述思路,核心是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把发展作为贯穿财政工作始终的主线,并在工作中认真把握,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在发展中逐步完善。
围绕上述思路, 200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2003年实现的生产总值,大体占全省的55%,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市县的61%,年财政收入增量占全省的63%,是全省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核心增长区域。全省109个县市,相当一部分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水平低,财政比较困难,既是最需要发展的地区,也是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加快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关键。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市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对不同区域实行分类指导。支持中原城市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释放企业活力。落实企业技术改造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等政策,扶持重点企业核心技术开发,支持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催生、激活众多的中小企业,培育高质量的财源增长点。支持县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营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财税环境。抓住新一轮经济增长机遇,争取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和财政强县。财力分配向困难县倾斜,增加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提高县级经费保障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强化财政收入管理,确保完成收入预算。切实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领导,改进和加强日常征管,实现收入稳定增长、均衡入库。坚持依法治税,强化征管,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不得越权减免或采取先征后返等办法变相减免税。开展税源结构调查,掌握税源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布和增减变化情况,抓住重点税源,开辟新增税源,管好零星税源,努力使财政收入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纳入预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额缴入国库,实行收支脱钩。高度重视财政收入质量,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严禁虚收空转。
(三)加强支出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保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各项法定重点支出。落实"两个务必"要求,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从严控制会议、招待、出国考察等支出,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把均衡支出作为预算执行的预期目标之一,抓紧支出过度。预算安排的支出,特别是国债资金、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农及其他专项支出,尽可能加快项目确定和资金拨付,努力实现当年安排的支出当年发挥效益。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逐步实现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制度化,防止建设资金浪费。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社会保障、救灾以及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切实履行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职能,促进公正执业。加强会计执法检查,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刚完善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强化人员经费约束机制。事业编制管理失控,财政供养人员不断膨胀,已经成为影响基层财政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作为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编制分级管理的办法,完善财政供养人员控制机制。县乡编制落实到人,全面实行财政统发、银行代发工资。超编分流人员逐年减供经费,缓解财政供养压力。
(五)调整涉农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保障力度。探索整合财政涉农支出,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专项资金,增加对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投入。支持优质小麦等基地建设,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工程项目监督,加快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步伐,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增加对农民工技能培训投入,促进劳务输出。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落实第二批200所乡镇卫生院改造资金,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按照自愿和规范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逐步提高试点县市农民参保率,扩大覆盖面。
(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增收。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税费改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研究新情况,采取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巩固改革成果。加强涉农收费和"一事一议"筹资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落实村级经费补助,加强监督,防止截留,保证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认真落实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做好测算和组织实施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七)加快财政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省市两级将所有一级预算单位纳入改革范围,有条件的省辖市选择部分县市开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衔接和平稳过渡。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有重点地完善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建立政府采购预算,规范运作,扩大范围,发挥政策功能,强化对招标机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省市两级选择部分专项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
(八)合理利用外资,强化债务管理,努力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坚持积极、稳妥、高效原则,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增加我省经济建设资金来源。加强对外债项目可行性论证,评估还贷能力,防范债务风险。建立偿债准备金,接到期债务的一定比例纳入预算,避免还债扣款冲击地方预算的正常执行。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财务和资产监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大金融风险单位的资产清收变现力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减轻政府兑付压力。
各位代表,2004年是我省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建设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财政干部队伍,依法科学理财,自觉接受各级人大监督,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