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会代表访谈)于力:勇立潮头著华章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2月11日18:18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吉林频道2月10日电 2004年1月6日,中油集团公司2004年工作会议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会上,中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股份公司总裁陈耕讲到所属公司—吉林石化的扭亏为盈“在全国石化行业、当地省市、资本市场获得一致好评”时,在吉林石化分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前排就座的吉林石化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于力眼睛湿润了。吉林石化扭亏为盈背后的酸甜苦辣他感受得最深。
一个自1997年开始连续6年亏损达80多亿元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从2002年5月到2003年末,只用了21个月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实现考核利润8亿元,提前一年扭亏为盈。吉林石化创造了一个奇迹。
于力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性格刚毅。他以苦干实干为乐,以忠诚于企业和员工为荣。他所任职的一个个企业,都能在困境中迅速打开局面,是企业经营管理难得的将才,被干部员工誉为“扭亏专家”。2002年4月23日,他临危受命,从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调到吉林石化分公司任总经理、党委书记、吉化股份公司董事长。在第一次与全体厂处级干部见面会上,于力就抛出铮铮誓言:“吉林石化3年不扭亏,我就卷铺盖回家。”他告别了年迈的母亲,将家从抚顺搬到了吉林市。
船大掉头难。带着无数的期盼和重托,于力到任的第一个月,白天黑夜在现场转,经过一个月的踏查,于力看到了企业在结构上、财务负担上、内部管理上、员工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同时也看到了国有老企业振兴的希望和潜力。
2002年5月31日,在吉化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有1600多人参加的扭亏为盈动员大会在电石厂文化宫召开。于力推出了管理创新的有效办法———“六查六整顿”。从此,伴随着一场扭亏为盈大讨论和轰轰烈烈的以清理“四小”为突破口的“六查六整顿”工作在全公司迅速铺开。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浴池由原来的195个削减到20个,清理小棚子451个、小破房325个;停掉电、汽饭锅174个;压缩小汽车42台;减少电话1799部;清理整顿、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49项;顶住重重压力,清理厂区周边小饭店29个。一条条吞噬吉林石化血液的管线被掐掉。仅这一个动作,就换来了每年数千万元的效益。扭亏的困难无处不在。在困难面前,于力从来没有退缩过。他坚信,只要自己所做的工作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公司扭亏,有利于广大干部员工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要坚决做到底。
措施得力,重在落实。于力到吉林石化工作的600多天里,没有休息一个节假日,每天早晨第一个到的是他,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也是他。无论出差回来多晚,他都会回到办公室,换上工作服,到现场转一转;每周至少到基层调研两次,春节期间也不例外。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任何问题,都躲不过他的眼睛。公司上下迅速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在吉林市,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于力对待工作问题上严格、严厉,但他对待员工的关心却是慈爱有加。他从不回避矛盾,与员工面对面进行解释和教育。在走访特困职工时,他自己掏腰包,以表关爱员工之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04年元旦,于力收到了许多员工真诚感人信件和贺卡,表达他们的振奋之心和对于力的关爱。吉化污水处理厂的一名员工说:“当我手里攥着年终奖,读着您致全体员工的慰问信时,鼻子一酸,眼睛也模糊了。”———在吉林石化扭亏增盈的历程中,许许多多的职工付出了全部的智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奖。吉化集团公司集体企业龙山化工厂34名残疾职工联合签名的贺年卡,上面写着“没有您对集体企业残疾职工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些信件和贺卡于力一直珍藏着。
吉林石化扭亏了,于力又把目光投向了远方,他要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东风,把吉林石化建设成为中油最大、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来源:吉林日报 王平 记者苑海志)新华网吉林频道责编 齐海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