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会代表访谈)“基地”要振兴“基础”要巩固 |
 |
 |
| NEWS.SOHU.COM 2004年02月12日10:22 新华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新华网吉林频道2月12日电 11日上午,清华宾馆后三楼中心会议室,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吉林市代表团讨论会场。
三位代表的观点引人瞩目。王云坤: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孟东:蛟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栾玉霞:磐石市取柴河镇王家村农民。虽然三位代表年龄、职务、工作岗位等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农民增收问题却有着同样浓厚的兴趣。
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吉林振兴提供了难得机遇。这机遇对吉林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吉林农民应该如何调整发展思路,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是刚刚出台的、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农民增收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今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重要政策信号,不能不让各级干部乃至广大农民更加关注农民增收,花更大精力研究如何增收。所以,不论是省领导王云坤,县领导谭孟东,还是普通农民栾玉霞,作为人大代表,都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给予了极大关注。
“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统筹兼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基地’振兴,也要搞好‘基础’巩固。也就是要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谭孟东代表开宗明义。他说,从蛟河市的情况来看,增收致富奔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那么,增收的良方在哪?为此,他曾多次走村入户搞调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经过调查研究后他得出了结论: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把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去。“比如我市白石山镇,共有9600多名劳动力,耕地只有2500公顷,一个劳动力平均不到3亩地。不分离出去,大部分时间就没事儿可干。农村流行说‘三个月种田,三个月干闲,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一点不假。”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务经济。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农民自己走出土地,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劳务输出,提高组织化程度。
栾玉霞年龄看上去不大,可在村里也算是个能人。她虽然没有靠离乡出劳务致富,但也决不是靠着种地发财。她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向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回乡创业。绿色、无公害食品受市场欢迎,政府也倡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小栾就这么干起来了。尝到了甜头,她就琢磨着大干。她打算把当地的一个敬老院买下来,作为食用菌基地。可别以为栾玉霞尝到的只有甜头,她也吃了不少苦头。说起农民创业的艰难,她的眼泪在眼圈里转,说话也有些哽咽:“一个农民有点事业心,想干点事儿,实在太难了!特别是贷款很难,贷款时需要搞固定资产保险、评估、公证等,费用也太高。我们创业者,没有枪,没有炮,只给一把冲锋号……”她希望政府给农民创业者一些扶持政策。
听了栾玉霞一席情真意切的话,王云坤代表陷入了深思。对于吉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农民实现不了小康,全省的小康就是一句空话。近几年农民增收滞缓,早已成为一块心病。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分析,达成了共识:要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必须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王云坤对记者说,栾玉霞反映的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从党委、政府角度来说,一定会给创业者最大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提供小额贷款、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帮助。农民创业者也要努力克服文化素质较低、了解市场较差等弱点,更好地创业。
站位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三位代表的观点使农民增收问题以立体形象展示在与会者脑海,给人启发,引人深思。(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魏茂义)新华网吉林频道责编 齐海山
|
|

|
 |
|